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袁劍:足以引發歷史巨變的中國危機降臨

http://www.CRNTT.com   2013-06-22 10:40:21  


 
  外部依賴與成本社會化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之後,我反覆強調並在不同場合不斷提及的一個觀點是:所謂美國的次貸危機遠遠不止是美國的危機,而是二戰之後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市場體系的危機。它不是一個周期性危機,而是一個系統性危機。

  作為這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以及其他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的高速經濟增長依賴並依附於這個體系,因而它們未來的經濟增長將深刻受制於這個體系的巨變。

  必須在此重複的是:中國1990年代末期之後的表現,與全球體系的最後也是最強勁的一次擴張互為激蕩,互為因果。

  換言之: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建基於所謂中國經濟獨特表現(其實並不獨特)之上的中國模式,不過是思想上的一種幼稚錯覺。

  在同樣的意義上,一度甚囂塵上的所謂“脫鈎論”,也僅僅是一個聽上去有些誘惑的修辭而已。

  在助推中國經濟奇跡的全球市場發生裂變的情況下(這個裂變和重構的歷史進程還在不斷演進之中),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外部環境已然天翻地覆,用任何周期性甚至僅僅是出於某種信仰的傳統方法論來理解未來的中國經濟,恐怕都注定是刻舟求劍。

  對於目前中國經濟的萎頓,不少論者似乎在1990年代末期找到了它的歷史鏡像。他們甚至找出了當時的諸多經濟指標加以類比,以說明自己的觀點。

  但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在1990年代末期走出困境,並將中國經濟奇跡推至巔峰,除了一系列內部的條件所塑造的“競低”競爭力之外(比如農業人口遷徙帶來的低勞動力價格,地方政府競爭形成的要素低成本、低環保成本等等),全球市場體系的大規模擴張是其不可或缺的外部條件。

  這就是說,沒有外部市場的大範圍擴張,中國1990年代之前所形成的所謂低成本競爭優勢,是根本無法發揮作用的。

  如果這一結論成立,那麼從邏輯上說,中國是否能夠如1990年代末期一樣走出困境,就取決於:中國是否還有1990年代末期那樣的外部環境機遇,以及中國從前的低成本競爭條件是否能夠繼續發揮作用。

  然而,正如我一直強調的那樣,在2008年之後,作為新世紀中國經濟增長必要條件的全球體系已經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已經不再具有1990年代末期那樣的歷史際遇。

  5年之前,當我提出這種論證的時候,很少有人相信這會是一種真實的歷史情境。一批天天在媒體上鼓噪的“大師們”鐵口直斷,全球經濟很快就會按照他們的周期性想象迅速恢復。

  然而,想象畢竟是想象,5年過去之後,全球經濟不僅沒有按照他們的直線思維恢復,反而愈發深陷泥淖,高危症狀頻發;而曾經作為中國高速增長引擎的外部需求,不僅沒有如期高漲,反而疲弱得超出所有人想象。

  我願意再一次提醒大家,二戰之後形成的全球體系仍然處於一種隨時可能爆發重大危機的裂變狀態,最危險的時候可能還遠遠沒有到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