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我的朝韓親戚

http://www.CRNTT.com   2013-06-28 12:08:16  


 
掙完回來花,花完再出去

  在我去過的全國各地的大小城市裡,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首府延吉是最富異國風情的地方。這自然與此地街頭的中韓雙語招牌有關(據說很多從中文直譯成韓語的表達讓人啼笑皆非),而行人精致入時的打扮(據說延邊人在外地最常用的一句吐槽就是“這種款式我們那裡10年前就流行過了”),飯館酒吧KTV輪換複制向遠處延伸,包括深夜街頭踉蹌卻自若的醉鬼,都從骨子裡召喚你加入狂歡。這是個崇尚享樂的城市,它嘲笑一切樸素、勤儉持家和任何理由的不開心。

  “你不覺得這很虛幻、很不正常嗎?”在圖們一家咖啡館,樸孚贇反問。你無法想象,在這樣一個縣級市裡有如此多的咖啡館和茶座。源源不斷從韓國流回的外匯撐起了延邊的繁榮。這裡有如此多的麻將廳、飯店,以及穿梭於如老嫗蓬亂頭頂的龍爪槐街道上的小轎車,“都是出國這幫人帶回來的”。他們並不積累財富,“掙完回來花,花完再出去”,樸孚贇很難認同這樣的生活。他的擔憂是,如果有一天韓國的經濟蕭條下去,那“他們還怎麼造”?

  持此類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包括一些在韓務工者。不過無論如何,今朝有酒今朝醉,光鮮亮麗的延吉借了韓國親戚們的光。他們不喜歡韓國,但他們喜歡韓國給他們的金錢。“就是個搖錢樹。”他說。就算那是個不太舒適的環境,他們也“寧願在韓國當孫子,也不願在國內當兒子”。

  “想想我們是怎麼對朝鮮人的,韓國人就是怎麼對我們的——說句不好聽的,像看乞丐一樣。”如果說樸孚贇的點評有些刻薄的話,那麼我在延邊聽到的另一說法是,韓國人對中國朝鮮族遠不如他們對朝鮮人,原因是韓國人在給錢問題上沒他們大方。

  如果說朝鮮“表哥”們在他家狼吞虎咽吃包子時滴溜溜的眼神讓樸孚贇感到厭惡,那麼更早的時候,他家的一位韓國親戚來家裡做客,那位老先生對中國親戚的居住條件的嫌棄表情讓他終身難忘。他拒絕了父親讓他“叫爺爺”的要求,這讓好面子的父親感到難堪。

  他沒有受到懲罰,甚至事後父親都再未提過此事。在樸孚贇看來,這大概是因為那位老先生回國後並未發來父親需要的邀請函。那是1988年,他們沒趕上第一撥靠親戚關係出國的潮流。不過他們恐怕不會想到,20年後樸孚贇會以公派進修的方式訪問韓國。一位州裡的領導在視察工作時看中了在基層的樸孚贇,於是他得到了這次機會。

  留學期間,樸孚贇陪母親拜訪了那裡的親戚。雙方的交談沒能逾越客套,那些生硬的問答在樸孚贇聽來就像“警察問話”。親戚請他們吃了頓飯,臨走還給了個紅包。樸孚贇數了數,“差不多就是打車錢”。

  親戚的表現只是再次印證樸孚贇對韓國人缺乏人情味的看法。在崇尚豪爽大氣的東北,韓國人的做法無疑是要被唾棄的。

  2008年夏,文正涵家的韓國親戚來中國看奧運,順道到訪長白。他們帶來了韓國化妝品,還有韓國男足國家隊的隊服。但到冬天,鴨綠江對岸的朝鮮阿姨沒有像過去一樣,背著風幹的明太魚出現在他們家。

  一年後她還是沒來。文正涵的母親找到跟阿姨相熟的朝鮮生意人打聽,他們的生意一般在夜間的冰面上進行,是衣服與食物的交換。生意人的反饋是,很久沒見她出現在夜市上。

  家人從此不再談論這件事,他們默認她已不在人世。每到冬天,文正涵還會想起這位阿姨,他總覺得有些不得勁。至於舊衣服,母親會把好的揀出來送朋友,多數都扔掉了。

  (文中受訪人皆為化名)

  作者: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張雄 發自吉林延邊 圖/李卓穎

  日期:2013-06-24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