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安倍和他的後參議選時代

http://www.CRNTT.com   2013-08-09 09:07:52  


 
  安倍的對華外交政策中有兩個不容忽視的權重:政權基礎和美國亞洲政策。2006年,黨內基礎薄弱的他得以當選總裁、問鼎首相,多是依靠森喜朗等自民黨“派閥大佬”的全力扶植。而這些親歷過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政界重鎮們恰恰是長久以來對華溫和政策的基石。加之,當時中日間的障礙是小泉“一意孤行”的靖國神社參拜。事實上,在安倍上台前夕,日本國內、尤其是產業界的不滿情緒幾乎達到頂峰。另一方面,是年中美關係也以胡錦濤主席訪美為標誌整體穩定,並沒有“重返亞洲”展開後的劍拔弩張。於是,審時度勢後安倍用“破冰”換取了更多國內外政治資本。而今天的情況則完全不同。當下兩國的紛爭源於領土問題,幾乎沒人敢冒著“賣國”的指責公開支持中國。反之,在日本部分媒體不遺餘力的鼓噪下,不少日本國民對中國印象不佳,這樣的民意向背足以讓安倍作出判斷。再看東亞局勢,中美兩大巨頭在海洋秩序和主導權上的碰撞日趨明顯,美國甚至開始敦促日本強軍以彌補削減預算後產生的“震懾力”不足。如此內政外交下,安倍有更多的理由去彰顯“鷹派本色”、兌現資源。

  但實際上,安倍的外交政策難有大動作,因為日本無法超越中美日三國平衡這一外延框架。一方面,要繼續依靠經濟維持政治基礎,激怒最大的經濟夥伴中國絕非明智之舉。同樣,釣魚島紛爭中的挑釁又會招致美國的不滿。沒有比今年2月日美首腦會談時安倍遭到冷遇更能說明美國的姿態了。日本之於美國則必須是可控的,一旦日本首相被認作是“危險的挑釁者”,美國將凍結支持。這或許正是他上任以來,每每作出好戰姿態後便露出些“溫柔表情”的原因。

  然而,“雙面外交”不見得會左右逢源,中韓乃至美國的擔憂越來越強烈,而國內的保守派們也對安倍的模棱兩可頗為不恥。參議院選舉後,他或許就要顯露本來面目了。

障礙重重的“改憲”

  如果說經濟、外交政策是國家目標,那麼修改憲法更像是安倍的“個人夙願”。也因此,參議院選舉中改憲派最終未能突破2/3時安倍難掩失望。事實上,“改憲”絕非易事。

  最大的制約因素是無法凑齊“合夥人”。發起改憲動議的要件是參、眾兩院內超過2/3的議席。但如本屆參院選舉的結果所示,主要8支政黨中的5黨派公開反對。尤其“棘手”的是公明黨,山口那津男總裁甚至直截了當地將反對寫入競選綱領。政權運營進入關鍵階段,安倍自然不敢與盟友割席斷交。表示支持的3黨派在大選中則分別受挫。尤其是“日本維新會”計劃中的10個以上席位,因其黨首、大阪市長橋下徹在“慰安婦問題”上的大放厥詞,最終僅獲8個。這讓“改憲”更趨遙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