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晚清憲政改革:曾是國人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

http://www.CRNTT.com   2013-08-25 09:15:42  


  中評社北京8月25日訊/光明網日前登載文章《晚清憲政改革:曾是國人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內容如下:
 
  歷史是容易被遺忘的,如今的人們早已忘記了那些曾經為這個古老國家轉型而努力奔波的人們,只因為他們沒有成功地推行憲政,也未曾在歷史上留下濃重的色彩。這一切,和100年前那個飄落的憲政夢一樣,都最終湮滅在滾滾的歷史浪潮之中。

  百年前議會的遐想

  晚清憲政改革夭折始末

  1910年11月5日,北京東西長安街及正陽門外大街皆張燈懸旗,通宵達旦。燈上統一書寫著4個喜慶的大字“慶祝國會”。原來,朝廷曉諭各方,將原本8年的預備立憲期縮短為5年,並允諾於宣統五年,即1913年正式召開議院。

  11月7日晚,在京師督學局的命令下,各學堂齊集於大清門前,學生們提著紅燈,列隊雙行,以軍樂前引,高唱歌曲,三呼萬歲來慶祝立憲。

  日俄戰爭讓改良派發出立憲呼聲

  議院,又稱議會(國會),是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監督內閣行政,並對內閣作出的決議擁有決定權和否決權。在20世紀初,議院設立與否,是衡量一個國家到底是君主專制政體還是君主立憲政體的基本標準。而彼時的清廷所面臨的困局就是,獨裁統治已被大部分有識之士所摒棄、唾罵,不頒布憲法、依法治國,統治階層的合法性就會遭到最根本的質疑。

  這種大規模的質疑發軔於康梁變法。可惜,康有為的思想介於新舊之間,他破釜沉舟式的改革由於過於激烈而夭折。

  1904年,中日甲午之戰的十年後,曾經狼煙四起的遼東大地爆發了日俄戰爭。當日俄兩個強盜在中國的國土上大打出手時,主人卻只能無奈而可恥地掛起免戰牌,宣布在這場令全體國人蒙羞的戰爭里“嚴守中立”。

  然而,這場戰爭卻為清廷突破當時政治改革的瓶頸提供了契機。國人在目睹了東瀛小國將老牌的沙俄帝國打翻在地這個出人意料的結果後,不免又勾起了關於甲午之役痛苦的回憶。

  長期積壓的不滿情緒和變革要求,終於得到了宣洩的機會。戰爭甫一結束,素有清議之名的《大公報》便立刻發文稱:日,立憲國也;俄,專制國也,專制國與立憲國戰,立憲國無不勝,專制國無不敗。

  在《大公報》的帶動下,國內報刊的輿論情緒極度高漲,紛紛利用自己的渠道不遺餘力地鼓吹立憲勝於專制,“20世紀舉全地球中,萬無可以複容專制政體存在之餘地”,立憲自由主義乃大勢所趨,所向無敵,如果“頑然不知變計者,唯有歸於劣敗淘汰之數也”。

  據當年的《東方雜誌》載,時人見面莫不談立憲,“上自勛戚大臣,下逮校舍學子,靡不曰立憲立憲,一唱百和,異口同聲”。

  朝中改良派們也傾巢出動,袁世凱、張之洞、周馥等人在輿論的推動下向朝廷上書,請求實行立憲政體。就連當時的駐外大使也紛紛奏請清政府仿效“英、德、日本之制”,“定為立憲政體之國”。在這些上書中,提出了一個相對可行的建議,那就是派遣官員出國考察他國憲政,為中國的立憲做準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