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哈佛曾開“文革”課

http://www.CRNTT.com   2013-09-05 15:15:11  


 
  麥教授通過對“文革”的講述,向學生交待出下面幾個觀點:首先,十年“文化大革命”,表現為兩個層面的發展。一方面,毛澤東首先打倒彭、羅、陸、楊,繼之廢黜了劉、鄧,這是以上層政治鬥爭的形式來實現的。另一方面,以紅衛兵為主的群眾運動被發動起來,用以摧毀黨的基層組織和結構。其次,“文化大革命”在世界政治歷史上是一種特殊事件。它以無約束的行為來破壞國家結構,在共產黨國家中尚無先例。在蘇聯,斯大林只是用國家機器的一個部分來攻擊和削弱另一部分。而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則是引發整個社會的動亂和鬥爭。這種鬥爭的長時期結果,使黨在國家中的權威遭到破壞。

  作為一名中國學者,我在偌大的課堂上認真旁聽,感受很不一般。我看出,這幾百位出生於西方的年輕大學生,是如此聚精會神地聽著發生在遙遠中國的一段往事。他們隨著運動的狂熱發展而面露驚訝、好奇和興奮。特別是,當麥教授和助教們在台上戴上紅衛兵袖章,舉起小紅書,和著紀錄影片中紅衛兵海嘯般“毛主席萬歲”一起呼口號時,我真的很不自在。因為,那畢竟是我們民族歷史上一段不堪回首的年代。

  就我所知,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哈佛“文革”課自1988年開設),國內學府以“文革”為題的專題課,不是很多。當然,這並不代表學者們放棄了對“文革”的研究。恰恰相反,中國學者在那個時代和以後,曾經編寫過很多有價值的“文革”歷史。只是,這些研究多半不是通過“文革”課的形式普及開來。

  再往前追溯,中共中央在1981年作出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文革”的性質和責任,做了非常嚴肅的結論。《決議》的公布,對“文革”結束後的撥亂反正,起到極為重大的作用。但亦應看到,《決議》畢竟是政治性結論。它不可能也做不到詳盡敘述這延續10年、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活生生的歷史。而歷史的社會功能,恰恰是通過已經過往的事實細節,來給人們提供社會借鑒,塑造道德良心,增長理性智慧,鞭撻惡行醜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