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財政改革的前瞻性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3-10-19 10:31:47  


 
  一是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這是觀察經濟體制的一個基本視角。不同的政府與市場關係,就決定了不同的經濟體制。中國過去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主要就是圍繞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來展開的,其目標指向是效率。實行市場化改革,搞市場經濟,實質就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政府只在市場不能發揮作用的公共領域配置資源,並從宏觀上引導資源配置。財稅改革一度是經濟改革的中心環節,成為經濟改革的突破口,為市場發揮作用開辟道路,掃清體制障礙。雖然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框架已經搭建起來,但並不完善,經濟改革依然要進一步深化。從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這個維度來看,財政改革重在為市場創造一個更好的體制環境,發揮財政的激勵與約束作用。

  二是政府與社會的關係。這個是觀察社會體制的一個基本視角。政府與社會的不同關係,決定了不同的社會體制,事關公共權力的來源以及權力與權利的關係。換一個說法,政府與社會的關係,也就是政府與人民的關係。社會的公平正義、自由民主法治都隱含在這個關係之中。對於社會而言,政府總是處於強勢,大包大攬,未必是社會的福音。如何向社會分權,是比向市場分權更為艱難複雜的大課題。

  過去的改革重心是在經濟方面,社會改革擺在次要位置。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政府與社會的關係至今仍在延續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那種“強政府、弱社會”的格局,社會體制幾乎與30年前差不多。這不僅導致政府依然承擔了過多的社會職能,包攬了過多的社會事業,如教育、科研、醫療服務、文化、慈善、矛盾調解等等,限制了民間力量在社會領域的積極作用,而且導致社會不平等,如戶籍制度造成了同城公共服務待遇不平等,編制制度造成單位同工不同酬。社會不平等加劇了經濟不平等和分配的不公平,這是造成當前貧富差距擴大的重要社會原因。社會改革的目標指向是平等,政府要通過向社會放權來減少和轉變政府的各種社會職能,把社會能做的都交給社會去做,要把重點放在促進社會平等的制度建設上來,使社會有序地自我運轉,促進社會和諧。

  從政府與社會的關係這個維度來看,財政改革不只是調整支出結構,增加社會性支出,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公共服務,更重要的是如何處理好財政與事業單位、民間社會組織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購買公共服務。在純粹營利性組織與純粹公益性組織之間,還有許多過度形態的組織,如准營利性組織、准公益性組織等。如國外正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企業”,就是一種具有商業化特征的公益性組織,搞經營並有盈利,但盈利不是目標,而是手段,服從於公益目的。在中國,還缺乏這類組織發展的空間。財政如何促進旨在公益性的各類組織——包括以商業化形式存在的公益性組織的發展,是財政在社會領域定位要重新思考的重大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