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負面清單彰顯自貿區“特區”本義

http://www.CRNTT.com   2013-10-21 08:33:34  


 
  我們有必要沿著改革開放一路走來的歷程回溯到最初的源頭,去找回特區未經異化的原初意義。當年鄧小平設立經濟特區的出發點是十分明確的:在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初期,有些地方在資源條件(比如更接近海外市場的沿海省區)和人們的觀念意識方面比全國其他地方更容易接納和消化一些新的探索、甚至衝擊,因此需要靠這些地方的先行嘗試來積累經驗教訓、取得收獲和提高,進而帶動全國一起發展。至於所謂“特殊政策”,他給得最多的其實只是不輕易說“不准”而已。我記得鄧小平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大膽試、大膽闖,試下來不行,大不了再收回來。

  因此,在他眼里,特區就是一片單純的實驗田,是一種過渡形態,而且伴有不小的風險,這一點如今已經被許多人忽略和淡忘了。雖然到了上世紀90年代鄧小平曾經公開感嘆:自己深為沒有早一步把上海列為經濟特區而後悔,但他當初的這種猶豫在邏輯上是不難理解的—作為承擔著全國1/6財政收入的工業基地和經濟中心城市,上海如果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搞特區,那會是一個大到幾乎無法承受的賭注。而深圳,之前不過是一個蠻荒的邊陲小漁村罷了,甚至根本算不上是什麼賭注。

  當然,只要有這樣一片充滿新奇機遇的處女地,就一定會有敢冒風險(同時意味著高收益的可能性)的人前去耕耘;成功者多了,就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和投資流向特區;假以時日,它也就自然而然地變成了一塊資源高地。但我認為必須要區分清楚的一點是:當年的特區—最典型的如深圳—之所以成為這種高地,是在風險和不確定中大膽探索的結果;而不像時下的這些特區,是為了有意識地築起一塊這樣的高地而人為地設置排他性的政策壁壘。時下的這種特區,不是在為後來者探路,而是在壟斷某種特殊利益。

  文章指出,上海自貿區作為一個“特區”,從性質上說就是30多年前的深圳。現在,中央和李克強總理對上海自貿區的期待非常清晰,就是通過探索和嘗試建立一套符合市場經濟規模的“從事前審批轉向事後監管”法治化的政府經濟管理模式,形成一套“可複制、可推廣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並推廣至全國,這才是30年前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特區”構想的原初目的。尤為醒目的是,中央對上海自貿區還設定了明確的時限。

  而所謂“負面清單”,意思就是只要不明確禁止的就都可以做,它的管理模式完全顛覆了中國政府過去那種“我不批准你就不能做”的管理模式。作為一項根本性的變革,它未來一定會遇到許多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因此一開始謹慎保守一點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必須看到,這一份“負面清單”是會不斷變化的,變得越來越薄、內容越來越少。然而,就像當年鄧小平的一句話一樣,這僅僅是一塊可供改革過河來摸的“石頭”,至於它能夠帶來多大的實際效應,歸根結蒂取決於人們的探索。

  其實,鄧小平的名言“大膽試、大膽闖”就是當年的“負面清單”,只是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尚未有目前的法治基礎。

  文章最後說,上海自貿區不需要高調,也沒法高調,因為就像當初的深圳一樣,誰也不知道它能夠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它所能夠取得的成就,則幾乎完全取決於改革者有多大的勇氣和智慧。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