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吳晗:棄學從政 身名俱滅

http://www.CRNTT.com   2013-12-14 15:10:07  


《海瑞罷官》讓吳晗的命運瞬間逆轉
 
   通過袁震的關系,在中共代表華崗、李文宜夫婦的協調下,形成了一個以“西南文化研究會”為溝通渠道,以民盟為組織依托,以吳晗為共產黨與民主人士的溝通橋梁,以潘光旦、費孝通、曾昭掄、楚圖南、聞家駟、潘大逵、尚鉞等民盟盟員為主體,以張奚若、向達、費青、錢端升、朱自清等同情民主運動的教授及以“民青”為外圍支持性力量的知識分子群體。在這種社會交往、互動中,吳晗社會、國家命運等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巨大變化,他日益遠離了胡適提倡的學術救國、教育救國道路,從書齋裡的學者慢慢轉變為一個街頭的革命鬥士。

  1946年8月,吳晗回到闊別九年的北平,任教於清華歷史系。此時,胡適已從美返國,准備就任北大校長。師生二人分別近十年,已是物是人非,胡適成為堅定的反共人士,吳晗則與國民黨不共戴天。政治上的分歧不僅讓二人未能再續師生情緣,進而反目、徹底斷絕往來。

  吳晗在清華的工作環境沒有多少改善,反而因其政治色彩備受同事的冷落。在清華,以吳景超、劉大中為首的教授創辦了《新路》周刊,成員均為留學國外的自由知識分子,且大多留學倫敦大學。潘光旦、費孝通均為其中的重要成員,而吳晗則被排除在外。

  其實,深陷政治鬥爭漩渦的吳晗也時常興起重返學術的念頭,但他已經遠離了胡適派學人群的學術網絡,以吳景超為首的清華派學人網絡也拒斥他加入。更為重要的是,許多青年學生和同事傾向於將他看作“街頭上的民主鬥士”,而非“書齋裡的明史專家”;另一方面,吳晗與民主革命界綿密的關系網絡也容不得他輕易離去,在民盟北平市支部的幹部推選會議上,吳晗被選為主任委員。回北平後的吳晗,其生活仍然被民主運動所填滿並逐漸成為革命民主人士關系網絡中的核心人物。

  1946年胡適由美返國後不久,得知吳晗已走出書齋,並在北平積極參與民主運動。對此,“他曾和人談起,說吳晗可惜走錯了路。”無可諱言,胡適對吳晗後來所選擇的道路的確感到失望。因為按照胡適的看法,吳晗與其他進步青年不同,他不僅具備了學術研究的條件,而且已經跨進學術殿堂,如果在明史研究上,持之以恒,深人下去,其對社會所作出的貢獻,必將超過他所從事的革命事業。基於這種思維形式,胡適才以惋惜的心情,坦率地表達出自己的意見。

  縱觀吳晗一生,他究竟應當繼續治學還是投身革命,胡適的“走錯了路”一語成讖,不同的價值判斷造成了吳晗與胡適,吳晗與傅斯年交往的斷絕,吳晗亦因此沒有在學術道路上取得更多成就,這都是那個風雲際會的年代留下的遺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