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趙靈敏:中國的強勢外交及其局限

http://www.CRNTT.com   2013-12-21 09:54:10  


 
面對西方輿論指責  

  對於中國外交的這一變化,西方輿論幾乎是一邊倒地表示疑慮和反對,指責中國“好鬥”“粗魯傲慢”等聲音近年來一直不絕於耳。英國《金融時報》就認為,中國正在和美國爭奪西太平洋的霸權,並提醒中國要以史為鑒,避免重蹈“德皇的誤判導致德國的鄰國團結起來對抗它的崛起”這樣的歷史錯誤。

  作為新興大國,中國近年來的發展速度超乎想象,外部世界的不適應與疑慮實屬正常,中國對此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給予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而不能不加甄別地斥之為“反華圖謀”。另一方面,伴隨著實力的增強,中國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必然水漲船高,外交也必然越來越強有力,這是不以外界的意志為轉移的;加之中國的利益已經遍布全世界,發生在其他國家的事情,往往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中國的利益,這意味著中國或遲或早要發展出維護自己利益的手段。外部世界要逐步適應和接受這一現實,直面中國崛起帶來的國際格局的改變。

  而且,中國實行比以往更為強勢的外交,並不意味著中國就此走上了侵略擴張的路線。事實上,中國的強勢更多體現為遇到挑釁和威脅時,採取強有力的反制措施和不妥協的態度,是防禦性的,而不是進攻性地主動挑事。從維護國家利益的角度看,大多是一些必要措施。如果外界對此無法接受的話,那應該改變的他們,而不是中國。應該說,中國過往為了給國內的經濟建設贏得時間和空間,在一些關乎切身利益的問題上做了很多讓步。在這一點上,中國國內無論左派右派都是不滿意的,有人因此給外交部寄了鈣片,指責外交太軟弱,這一點在日前已經被外交部證實。但這種弱勢外交不應該被認為是必然的和一成不變的。 

  但是,中國仍然應該避免外交上的強勢給國家利益帶來的損害,無論是弱勢還是強勢,本質上都是維護國家利益的手段,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也和是否愛國無關。考慮到中國過往遭受列強欺壓的歷史,中國應該消除復仇心態,避免為了強勢而強勢,而應更多考慮如何才能以最小的代價和成本確保和平崛起,如何才能使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延續更長?況且,中國的強勢外交還面臨一系列的掣肘因素:

  首先是中國的實力遠沒有到可以隨心所欲的地步。美國制度中的糾錯機制仍然存在,體制的穩定性依然很強,社會仍充滿活力,遠沒有我們一些人想象的那樣已經日薄西山,走向衰敗。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並不意味著中日經濟實力對比的全面轉變,在人均GDP等諸多領域,中國依然大大落後於日本。而中國面臨社會轉型的巨大挑戰,經濟發展不平衡,仍然需要將主要精力用於處理內部事務。這也就是為什麼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公報中,在提及國家安全委員會的部分,會和“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等表述連接在一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