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歷史探究:誰該為國軍守不住南京城道歉

http://www.CRNTT.com   2013-12-28 09:24:37  


 
但從政治角度考慮,南京作為首都,確有堅守的必要

  出於政治如外交、民心等層面的考慮,蔣介石最終決定堅守南京

  經過一番猶豫掙扎之後,蔣介石最終還是決心固守南京。他認為“南京孤城不能不守”,主要是出於三方面考慮:

  一是要“對上、對下、對國、對民”有所交代。畢竟“南京是我國的首都,又是總理陵墓所在,為國際觀瞻所系,同時對國內人心的影響也很大,守南京方足以表現我們抗戰的意志和決心。”南京輕易失守的話有礙體面。二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守南京可以牽制敵人兵力,而使其他部隊得有喘息和整補的機會”。三是出於外交上的考慮。當時蔣介石寄希望於國際干預解決中日戰端,同時也對蘇聯出兵抗日有所期待。

  因此雖然從軍事角度來看,南京已無堅守的可能與必要,但蔣介石還是希望能夠在南京堅守一段時間,以便為政治之外交轉圜贏得時間。考慮再三,蔣決定堅守,“期以3個月乃至1年”。

  可惜的是,列強紛紛持觀戰立場,外交轉圜未能發揮作用

  在決定固守南京之初,蔣介石先是寄希望於布魯塞爾會議,希望能夠利用《九國公約》來制裁日本,認為如果能贏得此結果,則南京可保無虞。然而美國不承認“支那事變”是戰爭,堅持“不介入”政策,英國也沒有對日本採取敵對的立場,最終“九國公約會議已消極無結果”。

  11月中旬後,蔣介石又希望利用托德曼調停做為緩兵之計,遲滯日軍在戰場上的攻勢,爭取時間整頓後方以利再戰。然而陶德曼的調停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最終,蔣不得不寄望於靠蘇聯援華和“出兵攻倭”戰勝日本。11月下旬到12月5日,蔣介石多次致電斯大林和伏洛希洛夫請求蘇俄派兵。蔣介石在11月30日致龍雲函中還以“最近期間俄必出兵助我,國際形勢亦將大變,此乃確有把握也”為由,希望龍雲“力促永衡(漢)率部兼程赴(南)京增援。”12月5日,斯大林回電拒絕,蔣介石深感蘇聯不可能出兵,而“德國調停似亦無望”,“國際形勢漸陷於不利狀態”,因而最終“決定離京赴贛”,“收拾殘部,重整旗鼓,再造時代之計劃”。

  這一系列對外求助的過程中,蔣介石都要求“當不惜任何犧牲,以提高我國家與軍隊之地位與聲譽,亦為我革命轉敗為勝惟一之樞機”。可見,在當時的蔣介石心中,守住南京已經成為贏得國際干預的唯一希望。即便他已經下令准許唐生智撤退之後,仍在第二天要求“南京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層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則內外形勢必一大變,而我野戰軍亦可如期策應,不患敵軍之合圍矣。”

  正因為蔣介石奉行這種以國際關係為主導的原則,導致他一再要求國軍堅守南京,並因此把一切可以調動的兵力全部調到南京,以致南京最終集聚了10多萬人。同時,蔣介石又要他們死守,並聲稱現在雲南部隊已經在開拔途中,只要他們死守下去,不久他就會親自率領強大的軍隊來解他們的圍,殲滅入侵的敵人,光復國土雲雲。就這樣,在蔣介石一遍遍對“堅守”的強調中,日軍分三路完成了對南京的合圍,並從廣德、宣城、蕪湖截斷南京守軍退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