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應擴大實體經濟部門的金融選擇權

http://www.CRNTT.com   2013-12-28 09:23:50  


 
  外植性金融使資金錯配越加嚴重

  文章分析,外植性金融體系有著一系列的缺陷,主要表現在:第一,將原本多維一體的有機經濟活動分切為若幹相互缺乏關聯的部門活動,使得各種資源的整體關係碎片化。這種碎片化不僅降低了實體經濟部門的運作效率和市場競爭力,而且給金融體系帶來了本不應有的風險。

  第二,以存貸款為重心,引致了金融資源配置的種種矛盾和效率降低,給實體經濟部門發展造成了諸多的金融障礙。典型表現是,實體企業普遍遇到融資數量少、融資價格貴和融資渠道窄等“融資難”問題。

  第三,在實體經濟部門和金融部門之間資金錯配現象越加嚴重。主要表現有五:一是主體錯配,即本屬城鄉居民與實體企業之間配置的金融資源轉變為城鄉居民與商業銀行之間、商業銀行與實體企業之間金融資源配置。二是性質錯配,即資本性資金和債務性資金錯配。三是期限錯配,即長短期資金的錯配;四是產品錯配,即債券等直接金融工具與存貸款等間接金融工具的錯配;五是市場結構錯配,即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的交易功能錯配。

  第四,貨幣市場成為金融機構間彼此交易的市場,與實體經濟部門基本無關。金融自我服務的範圍和交易額不斷擴展,與此對應,金融泡沫也在快速增大。

  第五,各項金融改革舉步維艱,或停留於做表面文章,或停留於口頭。例如,2012年6月以後,中國人民銀行連續多次推出了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措施,擴大了存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但這些舉措並沒有從實質上提高實體企業和城鄉居民在存貸款市場上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競爭能力,因此,不可能真實推進存貸款利率按照市場機制的要求在買賣雙方競爭中形成。又如,2005年以後,中國證監會在推進多層次股票市場方面採取了一系列舉措,但基本局限於在原有的A股市場範疇內通過IPO的數量劃分界定主板市場、中小企業板市場和創業板市場,並沒有真實地從交易規則的差異性出發建立不同層次的股票市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金融改革限於此類狀況,則市場機制的決定作用依然無從發揮。

  必須建立內生性金融體系使金融回歸實體經濟

  文章認為,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必須通過改革外植性金融體系,建立內生型金融體系,使金融回歸實體經濟。金融回歸實體經濟的含義,一方面並非推倒重來,即並非意味著中國金融體系的建設重蹈19世紀以來西方國家200多年走過路。不論從歷史角度看還是從現實角度看,重走這一過程都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也不意味著鼓勵實體企業創辦各類金融機構。實際上,能夠創辦金融機構的實體企業為數是極為有限的。在外植性金融體系繼續存在的條件下,實體企業多辦幾家金融機構,不過是使持有這些金融機構股權的實體企業介入了金融賣方市場之中並由此獲得賣方壟斷地位的相應利益,對提高絕大多數實體企業和城鄉居民的買方競爭力依然無助“回歸”的真實含義在於,擴大實體經濟部門中實體企業和城鄉居民的各自的金融選擇權,即把本屬於實體企業和城鄉居民的金融權力歸還給實體經濟部門,推進內生性金融的發展。

  實體經濟部門的金融權力包括股權投資、商業信用、資金借貸、發行債券和股票等證券、展開融資租賃和運用信托機制等方面的權利。如果不加區分地貿然將這些金融權力放開,雖然有利於提高實體經濟部門與金融機構之間的金融競爭能力,但極容易引致經濟運行秩序的紊亂和金融運作的混亂,甚至給金融安全帶來嚴重後果。一個較穩妥的選擇是,以公司債券為牽引,逐步有序地擴大實體經濟部門的金融權力,構建內生型金融體系。

  從各種金融產品對比看,在推進金融體系轉變過程中,公司債券有著一系列獨特的功能,其中包括:存貸款的替代品、改善資金錯配、推進實體企業債務率降低、推進商業銀行業務轉型和緩解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為實施存款保險制度創造條件、資本賬戶中的金融交易項下開放創造交易對象等,因此,金融回歸實體經濟應以改革公司債券發行的審批制、公司債券直接面向實體企業和城鄉居民發行為突破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