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黑寡婦”是怎樣煉成的

http://www.CRNTT.com   2014-01-14 13:39:35  


一個小女孩在車臣首府格羅茲尼的中央清真寺內禱告。多年的戰亂改變了許多車臣女性的人生。
 
實現“阿達特”的女人

  在炸彈被引爆的那一刻,哈瓦留給世人的最後印象,是穿著黑色伊斯蘭長袍的女人。就像她在錄像中告誡車臣男人,“站起來,不要做女人,不要像女人一樣待在家裡!拿起槍,像我一樣去戰鬥。”從此以後,俄羅斯人知道了,在車臣,戰鬥在第一線的是女人。

  這是人們對於古老的車臣民族傳統文化的一次顛覆性體驗—女人,也是可以憑著自己的“英勇”實現“阿達特”的。在車臣民族的價值觀中,“阿達特”是排在第一位的,它是一種讓敵人血債血還的復仇觀念。普京領導的第二次車臣戰爭摧枯拉朽般地將分裂分子趕到格魯吉亞的潘集西峽穀。迅速的失敗促使後者改弦更張,恐怖襲擊成為最後的撒手鐧。車臣古老的“阿達特”價值觀要求人們在受辱後必須復仇,不惜為此喪命。面對家園的丟失,車臣人隱然感到了信心不足,於是,極端“阿達特”理念乘虛而入,“聖戰”為所有的一切披上了悲壯的外衣。

  但傳統的“阿達特”向來是男人的專利,就像這個民族的男權式構架,當男人追求不到心儀的女人時甚至可以將她劫走。在這裡,這種近乎野蠻的行徑被認為是值得稱頌的勇敢,從此以後,被劫走的女人會永遠愛戴和忠誠於這個男人。而男人則應該在他的女人被欺辱時站出來,以暴制暴。

  這種極端男權的文化發展千年,至今依然廣為流傳。17 歲的賈涅特·阿卜杜拉赫馬諾娃就是其中的一個繼承者。這個 90 後少女出生在達吉斯坦共和國境內一個叫做“天堂”的村莊,但與多數在這裡生活的車臣族少女一樣,賈涅特的生活卻離天堂很遠。她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缺乏父愛,從小就與在附近活動的伊斯蘭極端組織成員往來頻密,16 歲的時候通過網絡認識了了年長 13 歲的反政府武裝組織頭目烏瑪拉特·穆罕默多夫。幾次網聊之後,穆罕默多夫要求面談,賈涅特答應了,隨後被強行留了下來,再後來索性背棄家庭,搖身一變成了俄羅斯安全部門最頭痛的恐怖分子的壓寨夫人。

  俄媒體公布的照片中,仍顯稚嫩的賈涅特被穆罕默多夫摟在懷裡,手拿一把手槍;另一張照片中,賈涅特拿著手榴彈。“她仍是個孩子,甚至根本弄不清自己在做什麼。”達吉斯坦共和國一家報紙主編紹爾·加濟耶夫後來這樣評論說,“在單親家庭裡成長的賈涅特從小沒得到過父愛。突然有一天,她遇上一個強悍男人,感到有所依靠。”

  2009 年的最後一天,穆罕默多夫駕車遭俄聯邦部隊攔截,在交火中死亡。按照作為車臣武裝分子遺孀的“傳統”,賈涅特開始在極端組織訓練營受訓,第二年春天,像所有人彈的偶像巴拉耶娃一樣,賈涅特給自己穿上一件綁有炸彈的腰帶,在人潮汹湧的莫斯科地鐵文化公園站台將自己炸得粉身碎骨。在那次地鐵爆炸案中,總共有 40 人死亡,數十人受傷,安全部門後來在一片狼藉的地鐵站整理出一張碎紙,是花樣年華的少女寫給情人的訣別書:“我們天上見!”

  從受兄長洗腦的哈瓦·巴拉耶娃,到為“愛”一戰的賈涅特以及她們之後前赴後繼的“黑寡婦”們,有統計數據指出,自 2000 年的第二次車臣戰爭之後,俄羅斯境內一半以上的恐怖活動都是由女人們完成的,其中包括最駭人聽聞的 2002 年莫斯科劇院劫持人質事件,2004 年炸毀兩架民航客機,以及這次發生在伏爾加格勒的連環爆炸案。

  “我們每個人都有母親,從某種角度來講,人們通常不會將女性與恐怖活動聯繫在一起,這是如今活躍在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開始起用女性從事恐怖活動的重要原因。他們發現相比男性,起用女性行動更有效率,她們更不引人注目,更容易滲透,得手(機會)更多。”北約組織研究恐怖活動的心理學專家安妮·斯帕克哈德這樣解釋,“另一方面,當人們發現這些駭人聽聞的恐怖事件是由婦女完成的,都會表現得格外震驚,他們會一直追問,是什麼把一個女人逼到如此境地?對於恐怖分子來說,這不啻於就是一種勝利,他們把想要傳遞的信息最大化地傳播出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