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克里米亞 普京一個人的戰爭

http://www.CRNTT.com   2014-03-14 10:23:45  


 
  烏克蘭危機的導火索,是亞努科維奇臨陣變卦,拒絕和歐盟簽署“聯繫協定”,轉而謀求俄羅斯經濟援助,並以城下之盟的姿態換取俄羅斯的嗟來之食,引發國內不滿;而普京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烏克蘭倒向歐洲,力爭將它拉入以俄羅斯為主導的“歐亞聯盟”範疇;而克里米亞危機,則是當亞努科維奇政權垮台後,普京惟恐“多米諾骨牌”危及黑海出海口這一俄羅斯根本戰略利益而採取的以攻為守措施。

  然而這些措施本身是相互抵消的:吞並克里米亞的結果,只能將烏克蘭剩餘部分加速推向歐美,並令其他蘇聯加盟共和國人人自危,加速北約和歐盟東擴,並令本已宣布“戰略重心轉移”的美國迫於國內外政治壓力,重新調整戰略重心,這顯然和“牌局”開始時“拉烏克蘭入局”的初衷背道而馳。

  不僅如此,《聯合國憲章》和1996年美、俄、英、烏《布達佩斯條約》都強調尊重烏克蘭主權和領土完整,片面公投改變領土歸屬的做法,對大多數聯合國重要成員國而言都是必須多加小心的忌諱,甚至俄羅斯自己也不例外。

  某種意義上,面對克里米亞“回歸”的“民意”,普京必須和另一個普京交戰——— 這位此前默默無聞的情報專家,起家的政治資本,就是在車臣用武力消滅了自稱“民意”的分離勢力,維護了俄羅斯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聯合國秩序從本質上是尊重戰後大國利益的秩序,作為“五常”之一的俄羅斯不僅是規則的制定者之一,更是最大受益者之一,為了一個克里米亞,付出親手砸毀這一切的代價,恐怕也是普京需要“自我交戰”的地方。

  克里米亞在戰前就被俄羅斯所控制,亞努科維奇更將黑海艦隊的駐扎權一口氣延續到2042年,“2·22”事變後俄羅斯在半島上的勢力更甚,可以說,除了“領土”這個虛名,俄本就在克里米亞擁有一切實利,如今倘直接吞並,等於付出重大代價,添上沉重財政包袱,去“收回”一塊原本已咬在嘴里的肥肉,對此,普京也不得不和自己交戰一番:倘順水推舟,則是用一個巨大的政治、經濟賭局,去迎合自己的最基本盤——— 俄羅斯民族主義者;反之,則可能冒被部分鐵杆支持者拋棄,和被部分反對派“借力打力”,搶奪民族主義旗幟的政治風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