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調查顯示中國抑鬱症患者已達到9000萬

http://www.CRNTT.com   2014-04-02 10:56:15  


 
  雖然有關抑鬱症的機制的研究有太多的爭議、假說和不確定。但科學家們在大腦的化學層面還是取得了一些進展。

  神經遞質是在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的化學分子。神經元之間有一個負責通信的接頭,被稱作突觸。一個神經元釋放出神經遞質,神經遞質攜帶著要釋放的信息,游過突觸,和另一個神經元結合,把信息釋放給它。

  不同的神經會使用不同的神經遞質,大腦掌管情緒的那部分是邊緣系統,這個系統經常使用的神經遞質是5-羥色胺、去甲腎上素和多巴胺。

  在健康的大腦中,神經元細胞會分泌足夠的神經遞質以保證認知能力和情緒的穩定。但是在一些抑鬱症患者體內,它出現了缺陷。病理學家在對抑鬱症患者的屍體進行解剖時發現,他們大腦中的5-羥色胺、去甲腎上素和多巴胺的含量低於常人。

  因此,科學家推測,抑鬱症是由於大腦中缺乏這一種或多種神經遞質所致。這是迄今最為科學界所認同的抑鬱症發病機制的一種假說,抑鬱症的藥物的開發,都集中於增加神經遞質的濃度或活性。

  但假說終歸是假說,神經遞質的失衡是抑鬱症的原因還是結果?為什麼抗抑鬱藥能立刻改變大腦中的神經遞質的濃度,但患者的情緒卻要2周到4周才能好轉?

  要知道,對大腦結構與功能的理解是人類對自身認知的終極挑戰。正如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的羅伯特。波斯特所說,每個人都120億個神經細胞,每個神經細胞有一千到1萬個突觸,如果讓它們都按照我們的意志運轉,人類就能獲得永恒的快樂,但我們離這個目標還很遠。

  我就是飛鏢盤

  抑鬱症的性質決定了它不是人的意志、勇氣所能克服的疾病。但奇怪的是,雖然對它的機理一無所知,但高效的藥物從來不少。服用抗抑鬱藥之後,60%-80%的患者會被治愈。相比心理治療的漫長而不可控和電痙攣療法的副作用,藥物治療更受歡迎。

  接受採訪的抑鬱症患者雖然對痛苦的描述千差萬別,但對於治療的方法和過程幾乎是異口同聲:一位專業的的精神科醫生,合適自己的藥物,短則數周,長則數月,症狀即可得到緩解。

  李橙2007年第一次抑鬱症發作的時候,才剛23歲。她的家庭是標準的中產家庭,父母都是大學教授。李橙起初死活不肯吃藥,“這個病怎麼可能需要吃藥?明明就是心理問題。”

  後來李橙實在受不了了,又去校醫院的心理門診求醫。校醫院的老師也讓她吃藥。

  讓李橙意外的是,吃藥吃到第10天,忽然就起效了。李橙一下子變得思維敏捷,情緒也變好了,心理上的康復的感覺比生理上的創傷愈合的感覺對一般人來說,要陌生得多,感覺就像是上帝啪的甩了你靈魂一巴掌一樣。

  李橙吃藥吃了兩周,狀況不錯,就把藥停了。“我當時根本不知道這個病需要長期吃藥,誰知道這個是這麼變態的會複發的病?”

  讓她無語的是,這個病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一開始是急性的,後來變的慢性,越來越複雜。“整個人是往下墜的,你調節的強度遠遠趕不上它下落的強度,”李橙說,“這個病幾乎沒有不影響的方面,從生理到心理全方位的毀滅。”

  有一天,李橙的同學來她家玩三國殺,但她完全反應不過來,“這個病沒有讓我智商下降,但讓人無法集中注意力。”李橙就是看到一本書都會害怕,因為她知道自己是看不懂的。就這樣形成惡性循環,先是恐懼一切,然後再恐懼你自己的恐懼。

  雖然抗抑鬱藥的有效率最高能達到80%,但只有不到50%的病人對第一次服用的藥物有反應。

  財新傳媒的張進在博客中分享過他的抗抑鬱藥的經歷,最初服用的是羅拉、氫溴酸西酞普蘭片、三辰片,兩個月後,情緒、思維和行動能力沒有改善,醫生為他新加了一種藥以後仍不見效;在更換主治醫生之後,醫生為他重新選擇了4種藥物,這一次,終於見效了。

  這是典型的試錯法。由於對疾病的機制,藥物的作用途徑完全摸不著頭腦,精神類的疾病大多採用這種試錯法進行治療。

  這種試藥的方式“讓你覺得自己就像一個飛鏢盤”。安德魯。所羅門總結說。

  除了試錯的療法,還需要堅持用藥。“在所有疾病中,抑鬱症的依從性是比較差的,”姜濤說。人們極度抗拒長期甚至終身服藥,就好像抗抑鬱藥是毒品或是其他什麼會上癮的東西。

  為什麼能接受長期用藥物控制你的血糖或是血壓,但是卻拒絕用抗抑鬱藥幫助你的大腦呢?

  “這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對它的認知。”李橙誇張地說,“藥物哪怕有再大的副作用,現在我也要吃,哪怕吃到腎衰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