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世界讀書日:要不要共同讀書

http://www.CRNTT.com   2014-04-23 13:57:36  


 
止庵:曾和作家張悅然組織過兩個人的讀書會 

  止庵(學醫出身,著名傳記和隨筆作家,某出版社總編輯):各位剛才的講話(指會前優秀讀書會展示環節-編者注)使我很受啟發,也很受打擊。因為有人說到參加讀書會的年齡上限是40歲,年輕時我沒趕上好機會,現在因為年齡被擯棄於外,感到挺失落。但我曾和作家張悅然組織過一個兩個人的讀書會,辦過兩次,各自看一本或幾本書,然後一起談一個下午。第一次談的是一本書,第二次談的是四本書,沒有繼續下去。 

  在《論語》里,子貢跟孔子說,我不想強加別人,別人也別想強加於我。孔子說你做不到,但只有一件事能夠做到,即讀書,因為書讀完後可以分享。假如有這樣一個讀書會,我倒很想參加:大家共同讀一本書,是大家想讀的,讀完後一起分享讀這本書的心得。這種形式最好。我不太主張每個人都讀一本書,然後到這兒來介紹。比如這個讀書會有二十個人,回去看二十本書,是不太可能的事。讀書最簡單,就是把一本書讀完再說,就這麼簡單。

劉檸:日本的讀書會有悠久傳統 

  劉檸:日本是一個閱讀大國,這是公認的,在地鐵、公共空間很多人都會自覺地捧著書讀,這已經成為他們的文化。中國人的閱讀量在統計排名中偏向末位,但依然有每人每年平均6-10册的數據。但我個人對這個數據有疑問。就我個人的粗淺觀察,按全國平均來說肯定不到6-10册,這中間有水分或者這中間有很多實務的書。而日本是一個閱讀大國。

  聽了大家的分享,想起我多年來往來於中日之間以及在日本生活時加入讀書會經歷。日本的讀書會非常有傳統,因為沒有經歷過文革這樣的斷裂,所以一些讀書會有持續半個世紀以上的歷史,至少有一些從戰後重新發起的讀書會以及學習會一直持續到現在。日本一些大作家,看他們的回憶錄,都有在青年時代加入某個讀書會、學習會的經歷。他們有的是讀書會的組織者,有的是成員,這些成員中包括他的師長、老師、弟子、同僚,是一個相互激發、互動的平台。

  剛才興文老師談到,讀書最終是個人的事,這我同意。讀書雖然是個人的事,但一個人讀了一本書,如果這本書非常觸動人,也需要分享,分享是一種快樂,這種分享需要借助於一種通道即媒介,以這個媒介為通道或平台分享讀這本書的快樂或者不快樂,然後會有互動,相互激發出主意、創意和思想。這種互動的激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這個意義上讀書會、學習會非常必要。 

  我自己參加的讀書會有三個,都與中國問題有關。一個叫做老虎會,一個叫做山水會,還有一個是在中國留學的日本人組織的學術交流會,也定期舉辦活動。前兩個比較高大上,後一個比較草根。 

  老虎會里有大學教授,比如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的教授、朝日新聞的報社記者,都是中國問題的資深專家,定期舉辦活動。我談一下他們舉辦活動的形式,如果大家都讀一本書,我個人覺得意義不大,他們恰恰是每個人讀不同的書,但就針對一個主題分享。而且日本人很會開會,每次會都有一個輪值主持人,他們叫幹事或者總幹事,這個幹事來安排會議定在幾月幾日,在哪里開始,提前設定一個題目,每個人圍繞這樣一個大主題做一個報告。你要報告的題目是什麼,需要事先知會幹事,每個人就這個問題進行準備。全部的資料都由幹事收集,比如這次會有15人報名,複制15份資料全部放到每個人的桌上,嚴格控制時間,一個人5分鐘就是5分鐘,每個人發言後有一個簡短的互動時間,最後一個環節是到附近小館子里喝酒。從晚上6點到11:30左右都圍繞這樣一個主題,談得非常有效。這是老虎會。 

  三水會,每個月第三周的水曜日即星期三)舉辦活動。這個讀書會比較學術化,中國去日本訪學的嘉賓都會受邀參加。很多中國教授沒有時間觀念,有一次,一個有名的教授整個晚上就他一個人滔滔不絕,很多人沒有時間談,不得不去館子喝酒了,他們就向總幹事抗議。所以時間概念的稀鬆或者嚴密的控制,也是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之一種。 

  最後一個在北京的讀書會,會員都是在北京訪學、留學的日本學人,由一個在科學院留學的研究滿鐵時代科學技術史的叫山口直樹的學者創辦。一般從日本過來的學者、文化人會被抓差,就某一個主題進行深度演講。從形式上來說,跟前兩個都一樣有嚴密的組織,時間精確地控制。孫文說中國最大的問題是開會問題,學習會、讀書會也是一個開會,開會要講遊戲規則,這方面楊早老師最有經驗。在精密的組織基礎上,才能高效地討論問題。謝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