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東京如何分散首都職能

http://www.CRNTT.com   2014-04-28 10:16:49  


東京
  中評社北京4月28日訊/除去山地和島嶼部分,日本首都東京的宜居部分其實非常有限,那裡的人口密度更是高達每平方公里14589人。但是,如今人們在東京工作或旅遊觀光,卻感覺不到嚴重擁堵等“大城市病”。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東京曾因上班擁堵常態化等問題,被稱為“上班地獄”。 

  從首都到首都圈,東京分散首都功能、為首都減負,經歷了一個發展和認識過程。總體來看,其解決辦法可用“燒餅上均勻撒芝麻”來加以概括。 

  和世界其他大城市相似,東京當年嚴重擁堵,一大原因是首都功能過度集中於城市中心區。那麼,首都功能如何分散?東京的做法,不是只向某一個或某幾個城區傾斜,而是相當均勻地分散;不是只建一兩個“副行政中心”,而是陸續興建了七個。 

  1956年4月,日本出台《首都圈整備法》,通過轉移政府機構和吸引企業入駐等做法,開始興建東京都鄰縣的“副都心”。首先建成的,是埼玉、新宿和澀穀。1982年,又興建了三個副都心;1995年,東京的副都心總數達到7個。它們都距離東京30公里左右,大型複合設施、公園、醫院、大型商場、大型公司總部、酒店、公寓樓等一應俱全。 

  從上世紀50年代末到80年代,日本還在東京等城市圈郊外大力建設以住宅為核心、具有多重功能的複合型新城,並通過建設築波科學城,向地方轉移了大批國立研究機構。如今,築波這座人口不足21萬、面積284平方公里的小城,是日本研究機構和人才最密集的地區。 

  與此同時,日本十分重視借分散首都功能之機改善公益環境。例如,工廠和研究機構設施外遷後空出的地皮,多數不是賣給房地產開發商蓋樓,而是辟為供市民休憩的公園,這些公園同時也用作地震發生時的緊急避難所。在寸土寸金的東京,綠地、公園和兒童遊戲場隨處可見,首都功能分散帶來的是更為宜居的環境。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