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長期保護非中國汽車業發展之福

http://www.CRNTT.com   2014-05-05 08:40:59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進一步放開鋼鐵、化工、汽車等一般製造業的外資准入限制,包括放寬外資在政策資本、股權比例、經營範圍方面的限制”,可為何在具體政策制定過程中,會遭遇如此強大的阻力?為何行業主管部門、協會、國企這些最應貫徹落實相關指示的機構反而成了最大阻礙?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和高度警惕——如果每個領域、每個行業都以種種借口拖延、遲滯改革,則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成為鏡花水月。

  某種意義上,本次汽車行業的合資股比之爭,也即改革與反改革之爭,那些揮舞著“漢奸”帽子的主管者,才是置全局利益於不顧的既得利益者代表。

  第三,放開汽車進口。

  貿易管制措施直接違反WTO規則,也損害了消費者權益。雖然我們在加入世貿組織時承諾取消汽車進口的數量控制,並且逐步降低關稅壁壘,但不得不說,我們在執行過程中並沒有完全做到。比如汽車進口備案登記問題,是不是一種變相審批和數量控制?實際上,不管我們怎麼強調中國汽車市場已經遵守承諾和規則充分開放,看看國內外市場差價就很清楚。而一直存在的國內外汽車市場價格的巨大差異,完全歸咎於生廠商、進口商和經銷商定價是缺乏說服力的;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在汽車這樣一個全球競爭領域里,不可能在某一個開放市場中形成“價格高地”,各個汽車主流廠商也不可能針對某一個開放市場結成價格同盟,激烈市場競爭的結果必然導致國內外市場價格趨於一致——除非這個市場存在准入限制和行政幹預的扭曲作用。

  第四,對於國有汽車企業進行民營化改造。

  應該讓民營資本成為中國汽車發展的本土主導力量。從汽車行業的本質屬性和生產特點來看,國有投資和國有企業模式不適合搞汽車生產,全球主要汽車廠商都不是國企絕非偶然(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在某些領域里也有國企)。日本、韓國汽車所以能發展起來其民營屬性也是決定性因素之一,可惜我們的業內專家、官員在屢屢談及要學習日本、韓國時卻有意無意地無視了這最重要的一點。

  民營資本才是中國汽車未來的希望,國有投資應該逐步退出汽車領域。但這個民營化,絕不是目前我們國企改革要推行的“混合制”,混合制解決不了國企病,對於民營資本還很可能是陷阱——國企控股會繼續延續國企弊端,會吃掉民營資本,無視民營資本權利;國企小股則會拖死民營資本,因為國企和民企有完全不同的經營理念和思維邏輯,道不同難以為謀。國有資本應以公開轉讓、拍賣、(被)收購兼並等方式逐步撤出汽車行業,或者只做一個謀求資本回報的資本投資者存在於這個領域(如國有基金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讓民營資本主導這個行業的發展,中國汽車的自立、自強、自尊才能確立,建立在自主創新基礎上的國內、國際競爭力也才能夠真正實現。

  一個現實的典型例子就是,國有汽車企業用了60年都沒有做到的事情,民營的吉利只用了十多年就做到了。吉利像其他企業一樣,也是被投資審批擋在了汽車行業之外,1997年“借道”介入汽車行業,2001年才上了目錄,算是有了正式身份。2010年就收購了世界著名汽車品牌沃爾沃。能否最終成功現在還難下斷言,但起碼吉利邁出了國有車企至今做不到的堅實一步。如果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就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汽車領域,他們中間是不是會出現海爾、華為這樣的企業或在未知,但總比現在要強得多吧!

  放開市場以後,中國本土汽車會遭遇滅頂之災,這種危言聳聽的結論,正是不能放開股比論者希望達到的效果,也是其他行業開放前某些人的悲觀預言。他們自己缺乏競爭自信,就以為中國的企業都缺乏這種自信。但頗為耐人尋味的是,目前實力遠遠落後於國有車企的民營車企,卻不懼怕跨國公司競爭,主張放開市場准入,讓民資與國資、外資平等競爭。

  汽車主管官員們實在應該認真研究一下改革開放多年的實踐,看看那些開放行業是垮掉了還是更好了?那些壟斷行業、封閉行業的市場長期被國有企業獨占,是否就培育出自己的競爭力了?必須真正以國家利益、國民利益、消費者利益為最終依歸來加以評判,而不是以政府權力、原有企業利益為標準來決定政策走向。

  全面深化改革,絕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一到具體操作時就要求“改革例外”;推進改革,也絕不是泛泛而談大而化之,一到具體行業具體措施就猶疑不定、畏葸退縮。

  開放競爭不可怕。以愛國的名義誤國,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