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給你一個最好的莎士比亞

http://www.CRNTT.com   2014-05-14 13:39:15  


 
陳國華:湯顯祖無法比擬莎士比亞

  湯顯祖不是東方的莎士比亞

  近年來一些學術出版社出的莎士比亞全集中,蘇福忠這本譯文質量很高,翻譯得很認真。當然也不是說沒有任何問題,還是放得不太開,如果能夠像朱生豪一樣更加自由一點,我想可能會更好,但翻譯態度是很好的,嚴謹治學的態度我非常欽佩。

  今年是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紀念,我們怎麼看待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在英國有崇高的地位,英國有一個莎士比亞,這是他們引以為豪的。換句話說莎士比亞在戲劇史上的地位,其藝術造詣超過了古希臘的戲劇。英國很多作家都是在莎士比亞影響之下發展起來的,即使有人某些方面有所超越莎翁,但從總體藝術成就來說,我認為還沒有人到達莎士比亞的程度,甚至包括著名劇作家蕭伯納。

  有人說湯顯祖是中國的莎士比亞,(編者注:湯顯祖,中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戲曲家、文學家,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因為兩個人所生活的時代非常接近(編者注:莎士比亞生卒:1564年-1616年,湯顯祖生卒:1550年-1616年。),湯顯祖的著作也很多,他是不是中國的莎士比亞?不是,湯顯祖的作品能夠翻譯到外國,能被外國人知道的,能有幾部?他不是中國的莎士比亞,他是中國的湯顯祖。

   我國古典戲劇遠遠沒有達到莎士比亞戲劇的高度,而莎士比亞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同時代出了一大批其他相當輝煌的劇作家,只不過其他劇作家的成就沒有莎士比亞那麼大,但他們也有一些非常好的劇本,甚至有的作家的作品直追莎士比亞,和其最偉大的作品不相上下。在這方面,我國還比較欠缺。

  中國古典戲劇地域性強,缺乏普世性

  我反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說法。我國古典戲劇很民族,具有鮮明的中國特點,但不一定“很世界”。為什麼?因為我們缺乏一些普世的東西,缺乏能夠引起全世界共鳴的東西,它比較local,比較地域性,這是一個問題。或許能夠引起一些人某方面的審美感,比如白先勇昆曲版本的《牡丹亭》在國外很受歡迎,但也僅是從表演、唱腔、戲劇美學的角度來看比較優秀,真正從語言、思想角度來看,無法與莎士比亞相比擬。

  戲劇翻譯要有戲劇翻譯的特點,要把“戲劇性”翻譯出來,如果你翻譯一篇小說,或許你能夠翻譯得很準確,但戲劇語言不像小說“囉裡八嗦”,戲劇語言非常精碎,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落實為精煉的語言,就不是稱之為好譯本。沈老師非常推崇曹禺老師的翻譯莎士比亞的版本,我比較贊同。

  莎士比亞“悲劇”與中國式“慘劇”

  翻譯好的國外戲劇譯本,以下三個方面存在提升空間:第一,戲劇的翻譯大多數不是很成熟,語言環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差異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喜劇翻譯成漢語,導致笑料沒出來,包袱沒抖成,人們往往笑不出來。這方面有改進空間。

  第二,中國古代戲劇包括現代戲劇,語言上有很大改進的空間。這裡的“語言”是廣義的語言,不僅指是用詞,還包括文本、結構等。即使莫言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的語言也存在有不足的地方。莎士比亞的語言到今天還“活”在人們的語言中。可我們的古典戲劇包括當代的戲劇,有多少能夠成為我們的諺語、成語流傳至今?這些都值得進一步努力。

  第三,莎士比亞的“悲劇”不是我們想象的“悲劇”,泰坦尼克號沉沒,是悲劇嗎?不是悲劇,是慘劇。高鐵被撞是慘劇不是悲劇。我們的悲劇和西方國家的悲劇意義不同。我們所理解受了冤屈的叫“悲劇”,比如《竇娥冤》。《趙氏孤兒》才符合西方國家的悲劇標準,就是人物在最後都死光了。讀者得到的感受是pity(可憐)和fear(恐懼)。我們的戲劇中有少有“悲”,但主要表現為慘劇。我們喜歡大團圓,講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不能只局限於中國傳統的悲劇觀來理解西方的悲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