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北師大教授:90後將是心力交瘁的一代

http://www.CRNTT.com   2014-05-26 12:18:26  


 
  上述預測顯示,中國人口紅利還將持續20年。理由有三,一是學者徐滇慶等反覆調研測算顯示,農業生產領域至少仍可轉移勞動力,並且事實上城里的這些年輕農民工也已無務農技能。二是按統計局數據,目前全國就業總人口為7.7億人,和勞動力峰值人口8.85億人相比,勞動力市場仍有供給餘地。三是如果調整法定退休年齡,則仍可有較多可補充的熟練勞動力。加之計劃生育政策仍有調整餘地,因此似乎中國尚未到人口紅利終結之時,中國較年輕的中位數國民年齡和較長的受教育年限,為增長轉型和資產價格提供了較強的支撐力。

  在當下的宏觀調控中,底線指標包括了新增就業,朱?基時期的規律是一旦增長低於8%,就難以創造出800萬個就業崗位,而從2010年至今,GDP增速從12%一路下行到7.4%,新增就業則一路攀升至1330萬。這種戲劇性的變化掩飾了政府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無所作為,也掩飾了就業統計指標的諸多缺陷。

  當下統計局公布的就業指標包括全國就業人員(包括城鎮就業人口和農村就業人口)、每年新增就業人口、勞動生產率(GDP/全國就業人口)、城鎮登記失業率等。在資本市場研究者中,大多還參考勞動力市場的求人倍率以及職位起薪水平的變化。在我們看來,通過上述指標觀察中國就業狀況的可靠性較低,有可能導致不必要的政策偏差。

  偏差之一在於城鎮就業人口的統計。我們傾向於認為存在高估,其中關鍵因素在於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以2013年為例,普通高校畢業生接近700萬人,此外還有職高技校、民辦高教和全脫產繼續教育等的畢業生未納入到普通高校畢業生之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數據由各學校申報,虛報的可能性頗大。這從高校畢業生起薪無明顯提高就可印證。

  偏差之二在於農村就業人口的統計。薄弱的統計力量不足以應對流動性日益增強、製造業就業興趣下降、服務業就業和小微私企就業趨升的狀況,使得農村就業人口的統計工作極其棘手,產生低估的可能性較大。從全國就業人口來看,農村就業人口的占比在過去3年始終不足一半,這個占比偏低的可能性也較大,同期戶籍人口的城市化率暗示農村人口的就業占比應當略微高一些。

  偏差之三在於新增就業人口的統計。中國並不存在全國總就業人口和勞動參與率等可靠指標。覆蓋城鄉的全國就業人口不能視作總就業人口的存量數。我們不難看出,在過去3年中,每年新增就業都在1200萬以上,3年累計新增就業高達3800萬人,但全國就業人口僅從7.61億人增至7.67億人。因此全國就業人口的年度差異迥然有別於新增就業人口。

  造成兩者巨大差異的原因,似乎是我們只看就業,不看年內的離退休和失業。過去3年,城鎮就業人口穩定在3.8億人,假定職工平均工作年限為30~35年,則僅每年離退休人員就有約1000萬。因此,我們不難理解,近年來新增就業崗位呈現和經濟增長脫鈎的跡象,並非政府在創造就業崗位方面有多出色,而在於就業存量較大引致離退休規模也較大。據此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統計的全國就業人口沒有顯著增加。

  偏差之四在於勞動生產率的統計。我們猜測全國就業人口中,城鎮就業人口被高估,而農村就業人口被低估。但全國7.6億的就業人口和8.85億勞動力人口之間的缺口可能暗示著,當下中國就業人口可能被低估,低估的最大因素可能在於農村流動人口的季節性就業,以及小微服務型企業的就業。

  如果就業人口被低估,那麼過去3年中國的勞動生產率(GDP/全國就業人口)就可能存在高估,過去3年,中國經濟的勞動生產率每年提高7.5%~8%,這是非常令人懷疑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