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端午節變形記:粽子仍在 文化已失

http://www.CRNTT.com   2014-06-02 08:41:45  


 
.被“端”走的端午節

  “曖昧”的傳統節日保護

  傳統節日保護蛻化成懷舊的衝動;傳統節日中的身體性被遮蔽,以致我們的傳統節日保護走向曖昧的境界。中國目前的傳統節日保護,其曖昧之處就在於:我們雖呼籲保護的重要性,並從歷史文獻中找證據,但從來不敢光明正大地討論民間信仰保護,最多通過打擦邊球的方式跟傳統節日中的民間信仰和主流意識形態打情罵俏,同時撩撥民眾的懷舊情感。

  中國的非制度化宗教是非常發達的,它們在中國民眾日常生活中承擔著重要的功能,尤其是在當代情境下更是如此。民間信仰不能說是一種宗教,而是把來自各方面的多種因素融合在一起,指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行為——迎面而來的是貼在門上的彩印;手繪的門神,;挨著門的地方擺放著供奉土地爺的供桌等等。在那些對宗教信仰非常虔誠的家庭里,還供奉觀音菩薩或其他神像,以保佑家庭幸福。每當此時,神聖、崇敬的氛圍就會彌漫在家庭生活的各個角落,於是家庭就成了宗教活動的場所。其實,民間信仰就是民眾超越苦難的一種有效途徑。

  中國傳統節日就這樣一代代傳承下來,即使社會發生過很大的動亂,只要民間信仰所營造的神聖空間沒有被破壞殆盡,傳統節日的味道就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激烈社會轉型時期的傳統節日文化

  當代中國有識之士心懷憂慮,不僅在各種媒體上大聲呼籲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而且欲借“申遺”的東風,使政府在切實保護的實踐層面上有所作為。

  但是我們在加入這樣憂心忡忡的大合唱並沒有深思過,當下為什麼對傳統節日感覺到其味道愈來愈淡了,其原初的生鮮感在漸趨麻木的舌尖上消失殆盡。我們的傳統節日保衛戰到底要保衛什麼?這些問題不想明白,問題就可能只是偽問題,我們的保護也是偽保護;甚至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助推傳統節日文化的衰落。因為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有些東西無可避免地消逝了,即使你搶救式地加以保護也是枉然;有些東西只要人類在生活世界中還需要,即使沒有主觀上刻意的保護,任其發展,它們也不會真正離我們而去。

  面對中國傳統節日中的民間信仰維度,學者們要麼選擇曖昧之模棱兩可,要麼選擇集體沉默,而生活世界中的民眾為了滿足一己的信仰訴求卻在明修棧道。傳統節日的身體維度暗昧不彰,也必然遮蔽傳統節日保護的根本目的。

  傳統節日=無吸引力的美食+淡化的民間節日認同?

  歷代學者們對傳統節日的描述已經很詳細很全面,對節日的構成中的最大部分無非是莊重的信仰和溫馨愉悅儀式感。既然如此,我們在談及傳統節日保護問題時,就沒有必要故意回避其認同維度,一味“猶抱琵琶半遮面”。

  傳統節日之味愈來愈淡,不外乎兩個層面的淡:一則我們的口腹之欲早就在日常生活的飲食中獲得了滿足,節日期間的飲食已經沒有了新鮮感和吸引力,按照物質匱乏年代的標準,民眾現在每天都在過年;二則,民間節日中認同被淡化了,換句話說,民眾的精神訴求得不到滿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