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五大轉變預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格局

http://www.CRNTT.com   2014-06-03 08:19:16  


 
  經濟引擎由投資拉動為主向消費拉動為主轉變

  文章稱,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長期依賴該模式會導致經濟過剩、投資效益遞減甚至環境污染。正確的選擇是在啟動投資的同時,有效地啟動消費,將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建立在依靠消費需求有效增長的基礎之上,最終使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向消費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只有將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經濟的增長才算是回歸本意。從社會再生產來看,投資需求形成的是中間產出,標誌著生產能力和生產規模提高的速度,而消費需求吸收消化的是最終產出,是真正意義上的需求,它是社會再生產的起點和終點,只有消費需求的規模擴大和結構升級,才能使生產能力生產規模的擴大和提高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

  展望未來,隨著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的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的不斷壯大,城鄉居民將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來消費,消費將超過投資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3年中國人均GDP已達到6900美元,正處於消費升級轉型的重要階段,教育、娛樂、文化、交通、通訊、醫療保健、旅遊休閑等將成為主流需求。

  經濟推力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

  文章認為,政府和市場關係的錯位是很多經濟問題的根源。因此,抓住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就抓住了解決中國當前一系列問題的“牛鼻子”。

  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經濟改革、體制改革的關鍵是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政府和市場之間並非簡單的此消彼長關係,而應當形成一種互補共生的關係。國內外的歷史經驗表明,有效的市場通常對應著有效的政府,反之亦然。政府應當在外部性強、自身具備優勢、能夠給企業和市場帶來補充支撐效應的領域發揮作用。這樣,隨著市場和企業的成長,政府的作用也會相應增長。政府發揮作用的合理範圍也隨著經濟增長階段和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在經濟發展的較低階段,政府在外部性突出、確定性較強的領域,如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為企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支持經濟的高速增長。而當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時期結束,更多依靠產業升級和創新驅動的時候,政府就應當減少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參與,主要致力於培育有利於創新的制度和政策環境。在某些特殊情景如應對金融危機衝擊時,政府有必要採取一些行政措施,但轉入常規增長後,就要把本應由市場和企業來辦的事情交還給企業和市場。

  經濟格局由“東快西慢”向“西快東慢”轉變

  文章指出,近年來,中國城市經濟區域格局不斷優化,長期形成的“東快西慢”區域增長格局被打破,中西部地區城市經濟增長速度超過東部地區。

  導致東中西部經濟增速出現差異的主要原因在於其分別處於不同的工業化程度。東部地區整體處於工業化後期的前半階段並即將進入後半階段,中部、西部則處於工業化中期的後半階段,其中西藏、新疆等個別省區僅處於工業化初期的後半階段。東部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趨於完成將導致其經濟增速趨緩,東部地區將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東部經濟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的同時也給中西部地區提供了發展機遇。

  展望未來,東部地區在向服務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仍舊面臨著產能過剩、要素價格持續上漲、污染嚴重、中等收入增長陷阱、貿易能力發展空間受限等一系列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主要依靠東部地區積極地發展服務業,連接東部和中西部省市,形成良好的內循環。中部地區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並在承接轉移東部地區的產業上面具有優勢。中部省份對外貿易增長前景巨大、是擴大內需最具潛力的地區,未來中部省份或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西部地區整體經濟水平仍處於相對落後狀態,但在過去10年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初有成效,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高。考慮到中國整體生態環境情況取決於西部環境保護,預計未來西部省市不會和東部省市一樣走大規模的工業化道路,而將成為中國能源基地和環境保護屏障,通過向西開放,起到全球西部能源紐帶的連接作用,將自然資源有效轉化為現實財富和生產能力,促使西部發展再上一個台階。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