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為什麼我們要談論民國?

http://www.CRNTT.com   2014-06-08 10:08:52  


 
鏈接3:

馬勇:釐清民國的基本脈絡 每代人都在奮鬥

  [摘要]“民國”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可以劃分為若干個階段去理解,外因和內因同時扮演著階段演變的推手,這一系列演變體現了國人對於國家和民族繁榮的不懈追求。

  騰訊文化北京2月26日訊 近日,著名歷史學者智效民、丁東、張鳴、馬勇做客騰訊書院,從智效民的新作《民國舊夢》說起,圍繞“當我們談論民國時,夢想些什麼”這一話題進行了探討。“民國舊夢”是騰訊書院“說民國”系列之一。其間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馬勇提出,“民國”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可以劃分為若干個階段去理解,外因和內因同時扮演著階段演變的推手,這一系列演變體現了國人對於國家和民族繁榮的不懈追求。以下為部分發言實錄:

  馬勇(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近代史學者):我看了今天的題目(民國舊夢),很受啟發。“當我們談論民國時,夢想些什麼”,我個人感覺好像並不只有一個民國,沒有一以貫之的民國傳統。至少到現在為止民國還是一個存在,並不是過去時,體現在一些台灣學者對於大陸很多研究覺得不可思議:“你們把我們當作歷史學去研究,但我們那兒還是民國。”實際上現在的台灣民國也不是之前的民國,不是1912年的民國,也不是1950年代的民國。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天我們講到民國時,應該清楚民國的基本脈絡,至少有幾個值得注意的階段,這些階段中的“民國”並不在一個概念下。

  民國時代階段性的歷史演變

  第一個民國,武昌起義發生之後,很短暫地建立了民國的架構,湯化龍、黎元洪主導的湖北軍政府是民國最早的雛形。實際上湯化龍是晚清立憲派的領袖,他基本上延續了1901年清末新政的脈絡,走的是精英政治,是一種民主精英性質的架構。現在對湖北軍政的研究、對民國創建時期歷史的研究、對辛亥革命的研究看似轟轟烈烈,其實很多細節還沒有做,我個人覺得裡面潛藏著後來的民國政治架構的很多要素。這是我們要講的第一個民國。

  第二個民國,在南北和談過程中孫中山回國,這個時候南方的革命黨成立了南京臨時政府,很多時候談中華民國是從這裡算起。但如果我們仔細去研究的話,恰恰會發現民國並不是從這裡算起。我們知道民國期間發生了幾次大的紛爭,像護法戰爭,那時候是靠發生戰爭來解決問題,那就是民國的法統。那麼民國的法統到底是從1912年1月1號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算起,還是從清帝退位後的中華民國算起?我認為南京政府在民國法統的發展歷程中是有地位的,但是民國並不能從這裡算起。

  第三個民國,我覺得是1912年4月袁世凱在北京建立中華民國,民國的法統從這兒開始應該說有了一個政黨型。國家主權發生了轉移,從一個大清帝國轉移到民國的架構中來,把國土、民族的疆域從帝制和平地轉到新政權中來,當然這裡面也有幾次帝制複辟,從帝制向共和轉移的過程中出現了幾次問題。但是總體上來講,1912年建立的中華民國的政治架構一直延續到1928年,直到北洋政府的結束。

  中國由向西方轉向蘇聯學習帶功利性

  這一段究竟怎麼來評估?我個人覺得從晚清1901年新政到憲政的轉變中,走的路徑和孫中山提供的路徑是完全不一樣的。當時走的是精英政治,堅持到1928年。原來革命史敘事中稱1913年宋教仁被殺之後政治局面的變動為二次革命,但稱為二次革命也不對,可能要找一個更中性的詞來描述。民族政治在袁世凱時代就出現了偏差,所以孫中山講我們要繼續革命。孫中山在這個過程中接著去奮鬥,一路到袁世凱去世之後的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在此期間人類歷史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變動,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了十月革命的發生,中國的政治走向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重大的方向性的調整。從歷史主義的角度去觀察,我有一個看法,就是1917年以後中國轉向蘇聯式的社會主義路徑,在當年有其正當性和合理性。

  當年的正當性和合理性在哪呢?和近代中國一個很迫切的訴求相關。被別人打了之後開始學習外國,這種對效益的追逐和焦灼感、緊迫感有很大的關聯。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中國人最深刻的印象,正如梁啟超在《歐游心影錄》裡面講的,我們學習西方那麼多年,最後發現西方的科學就是製造炸彈,就是毀滅人類。《歐游心影錄》中提及,當時中國人就覺得可能學西方有問題。恰恰在這個過程當中又出現了十月革命,蘇聯有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從歷史主義的角度去觀察,可以看到一個重要的問題,正如毛澤東在1948年《論人民民主專政》裡面講的,蘇聯的建立確實激活了蘇聯人民的潛能。如果去研究列寧時代的蘇聯經濟增長狀況,應該承認在這一點上中國人是非常功利的,看到好的就覺得應該去學。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由向西方學習轉向社會主義路徑,確確實實是因為資本主義路徑中發生了問題,而蘇聯又提供了一個範式。

  中國社會第二次加固向蘇聯轉型的趨勢,可能和1929年世界經濟簫條有關係。那時中國本還可以向西方之路走,徐志摩到蘇聯去看了之後,覺得蘇聯有問題,我們不能這麼去學。但恰恰在這個過程中西方社會出了問題,而蘇聯在這個過程中給大家的感覺是一枝獨秀。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中國人覺得蘇聯是可學的榜樣。從1917年到1920年代結束,應該說絕大多數的中國人覺得蘇聯的路是可行的路,是好的路。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有一批人從1920年代開始就堅決反對蘇聯化,這批人以國民黨的右派為代表。經過這樣一個大背景的轉化,1927年蔣介石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宣告第四個民國時代開始。

  區分層次,看到不一樣的民國

  歷史提供一個機遇,能不能在這個機遇的過程中做好,我覺得這是對於政治家能力的考驗。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對中國而言是很大的轉折:本來蔣介石不會從“訓政”轉向“憲政”,1931年才公布了訓政條例,結果“九一八”事變這一外部危機恰恰導致了中國的內部政治變革。1931年之後,國內的救國熱情高漲,大家都在討論面對外國實力的時候怎麼救國家,慢慢地共產黨和左翼知識分子都給出了一個路徑,即只有開放政治、改革政府、走向民主才能救國。從1931年起,因為有了外部危機,內部的政治改良也在進行,特別是1937年把局部衝突轉化為全民組織抗爭(抗日戰爭),此舉極大推動了中國民主政治的進程。1938年成立的國民參政會,整個就是民主的架構。這樣發展下去,就到了1947年新憲法的頒布、憲政的落實,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我一直提倡懷揣溫情和敬意去看待歷史,這樣就會發現一代一代的中國人都不是用陰謀或者很狹隘的心態去生活,而是一代一代奮鬥著,為這個國家和民族在追求和奮鬥著。當我們講到民國的時候,區分上述幾個層次,再去看具體的人物,可能會得到不一樣的看法。

  來源:騰訊文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