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西醫結合”治療經濟刺激依賴症

http://www.CRNTT.com   2014-07-05 11:24:34  


 
  如何治理實體經濟刺激政策依賴症

  文章指出,經濟刺激政策要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為前提。由於經濟體運行存在供求錯位,實際增速可能低於潛在增長率,使得經濟刺激政策成為現實需要。如果反思中國實際增速低於潛在增速原因,那麼就不能不歸咎於經濟結構問題。

  目前,經濟結構問題是當前中國實體經濟增長存在下行壓力的主要原因。宏觀供求的相對平衡,並不能掩蓋微觀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房地產業非理性繁榮、產能過剩、企業部門杠杆率上升及消費增長滯後等。從理想狀態出發,通過經濟刺激政策,維持宏觀經濟一個相對穩定的增長速度,可以為結構調整創造一個相對適宜的經濟金融環境。

  但多年實踐已經表明,結構調整從來都不是可以主動進行的,如果沒有施加外部壓力,且現階段還能基本維持,很少有企業會主動“斷腕求生”。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可行的選擇是“中西醫療法”,具體來說,就是以“微刺激”式中醫方法固本,以“強壓減”式西醫手術去除“病瘤”。

  一是以“微刺激”政策確保宏觀經濟運行總體穩健。

  現階段,中國經濟仍需要定向的微刺激政策。雖然經濟增長速度波動是經濟運行的內在調整,屬於正常現象,但經濟變量背後往往是社會就業和社會福利的波動,影響到社會相當數量居民的基本生活狀況,不能不要求政府妥善應對與處置。新一屆政府上台以來,將“不跌出保證社會充分就業的增速”作為宏觀調控下限,有著極為現實考慮。

  今年以來,以“微刺激”和“定向刺激”為兩大主要特征的宏觀經濟政策,在實體經濟結構調整中發揮了積極的、正向的作用。過去“大水灌秧”式的經濟刺激政策中,期待中的普惠並沒有出現,而是被部分企業、少數產業截留,表現為更多的社會資源流向房地產行業,造成房價過度上漲。而“微刺激”和“定向刺激”已經框定了刺激的規模和方向,有助於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事實上,近期宏觀經濟企穩態勢進一步確立,6月份中國製造業PMI為51%,連續4個月回升,創出年內新高。

  二是以“強壓減”促使產業結構加快調整。

  “強壓減”是對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做的一次中等級別的“手術”,主要是去除“經濟腫瘤”,防止“經濟腫瘤”惡化成為“癌”。實體經濟“手術”與人體“手術”一樣要遭遇陣痛。以河北省壓減6000萬噸鋼鐵產能為例,預期將損失3000多億資產,減少557億稅收,直接、間接影響60萬人就業。

  中國其他領域的“強壓減”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地區生產總值,帶來社會就業問題。這些都是為了宏觀經濟在未來繼續穩健運行所付出的必然代價。事實上,就當前中國服務業加快發展的今天,由於“強壓減”所引發的社會就業問題,要比上世紀90年代國有企業職工大規模下崗再就業所引發的社會成本要小得多。數據顯示,雖然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前4個月城鎮新增就業473萬人,同比還增了3萬人。

  三是確保穩定有序的貨幣金融環境。

  貨幣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動經濟增長,有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但從中國情況看,過去經濟增長對寬鬆貨幣政策的過度依賴,使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緊張極為緩慢,資產價格、通貨膨脹的現實與潛在威脅巨大。

  應該看到,中國龐大的貨幣供應總量,始終是高懸在實體經濟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雖然這些年新增的貨幣供應量主要流向房地產行業,使得物價形勢總體可控,但房價上漲也存在與物價全面上漲類似的社會財富再分配效應,需要引起高度警惕。而當前為了創造一個單位的GDP,需要新增近2個單位的貨幣供應量,表明了貨幣政策對經濟產出推動作用已經非常低下。

  事實上,中國實體經濟融資困難或成本高企,是產能過剩產業、僵屍企業、房地產業對社會資金的無效、低效占用,進而產生了明顯的結構性資金供求錯位難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最終還是要通過實體經濟結構的主動調整來消除。如果僅僅是貨幣供應數量的簡單增加,那麼仍將存在“資金截留機制”,新增的社會融資還是會流向與經濟結構調整相背離的行業、產業或企業。

  四是減少與消除實體經濟部門對經濟刺激政策的依賴症。

  歷史與實踐均已經表明,經濟結構調整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結構調整必然存在陣痛。只有徹底消除需要調整行業、產業、企業的政府救助希望,才有可能促使這些行業、產業、企業主動調整,否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很可能會是一句空話。

  在當前宏觀經濟環境下,合理運用好現有的政策工具,對實體經濟結構調整採取“中西醫療法”,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做一些“微創手術”,在“經濟肌體”生長方面適當給予“微刺激”、“定向刺激”,以此努力減少經濟轉型陣痛,並不斷增強中國內生經濟增長動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