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貨幣國際化需要正確的理論指導

http://www.CRNTT.com   2014-08-10 11:31:17  


 
  貨幣國際化與本幣對外借債

  文章稱,新興市場因為存在本幣不可兌換和非國際化的“原罪”,飽嘗貨幣危機與債務危機並發的國際收支“雙重危機”之苦。由此得出本幣國際化的另一個好處是,如果能夠以本幣對外舉債,由於對本國企業不存在貨幣錯配風險且本幣供給無限,因此,可解債務危機之患,對以本幣對外借債也就不必限制。然而,是否發生國際收支危機層面的債務危機,與債務持有人結構有關,而與幣種無關。

  美元國際化是不可複制和推廣的極為特殊的個案。本輪國際金融危機再次充分暴露了,“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問題”的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不公平性、不合理性。危機肇始於美國,但美國卻能夠以近乎零成本從國際市場融資,用於國內危機救助。借助美元是國際主要計價結算貨幣,以及投資、儲備貨幣的特殊地位,對內通脹和對外貶值成為美國轉嫁危機的常用手段。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甚至直言,美國永遠不會債務違約,因為美聯儲可以無限量地印刷美鈔。只是,美元債務名義本金不變的同時,屆時其實際購買力還剩多少卻是一個大大的問號。作為全球最大淨債務人,美國對外淨負債的增長不及經常項目逆差的積累,而作為世界最大淨債權國,日本、德國、中國等國對外淨資產增長卻不及經常項目順差的累積,其間差異成為一種於美國有利的國際財富轉移的“暗物質”。這背後的奧妙之一在於,當美元貶值時,美國對外資產折美元出現增值,而美元對外負債的名義價值不變。這也正是美聯儲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無所顧忌、進退自如的底氣所在。而歐元作為僅次於美元的第二大國際主要貨幣,卻遠不能充分享受這份貨幣國際化的紅利。希臘、西班牙等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國家,仍需要以懲罰性的高利率到國際市場去籌資,同時還要實施代價高昂的緊縮性財政整固計劃以贏取市場信心。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表明債務持有人的構成關乎危機性質。根據國際通行的定義,“外債”是指居民對非居民具有契約性償還義務的債務。國際清算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銀行從債權人角度聯合公布的相關季報,就是本外幣全口徑的外債統計。全球金融海嘯以來,美國迅速擺脫了危機,歐洲卻陷入了主權債務危機的泥潭。南歐國家爆發主權債務危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債務負擔過重,達到GDP的100%多,遠超過《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定下的60%以內的警戒標準。然而,日本政府的債務負擔更重,達到GDP的200%多,穩居世界第一,而日本卻沒有爆發主權債務危機。其背後的主要邏輯就是,儘管二者政府債務都是以本幣計價,但南歐國家的主權債務有60%左右是非居民持有(美國該比例為40%多),屬於“外債”;而日本的主權債務有90%以上是居民持有,卻屬於“內債”。正如美元作為傳統避險資產,國際金融越是動蕩,國際資本就越是流向美元資產,美國國債的國際信譽就越高、收益率就越低。日本的情形則是,雖然其政府債務負擔很重,但在通貨緊縮和日元低利率環境下,國內投資者缺乏其他更好的可替代的投資選擇,政府債券長期居於市場投資組合的重要地位,日本政府也是債多不愁。而歐洲的情況卻大相徑庭。雖然歐洲主權債以歐元計價,不存在貨幣錯配問題,但因其表現為境外債權人集中減持南歐國家歐元資產,這依然觸發了主權債務危機。不過,由於南北歐經濟基本面的巨大差異,國際資本從南歐危機國家流出後流向北歐國家,德國國債收益率危機以來屢創新低。所以,不同於新興市場常見的國際收支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並沒有伴隨著歐元大幅貶值的貨幣危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