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野生中華鱘瀕危調查

http://www.CRNTT.com   2014-09-29 10:24:26  


 
唯一的產卵場落空

葛洲壩下游的野生中華鱘產卵場,去年繁殖季節,未監測到任何卵和受精卵

  對於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中華鱘專家們來說,今年9月的尋訪結果壓滅了他們“最後的一線希望”。

  去年11月、12月,葛洲壩下5公里江段,一艘機駁船長時間停駐在渾濁的江面上。船艙里,長江水產研究所中華鱘課題組助理研究員吳金明專注地盯著21寸的顯示器。畫面中,透過淡綠的江水是搖曳的水草和一片亂石,這是水下視頻系統傳輸上來的江底畫面。吳金明仔細辨認是否有附著江底的卵子。

  水下視頻覆蓋了5公里江段內的120個位點,但均未發現魚卵。

  科研人員還採用解剖食卵魚和江底采卵的方法進行監測。但直到12月底,中華鱘的產卵期結束,仍未發現任何卵或受精卵的跡象。

  這片被科研人員反覆搜查的水域是野生中華鱘現存唯一的產卵場。

  長江葛洲壩建成前,中華鱘是一個興旺的種群,它們在長江上游的合江至金沙江屏山段的600多公里江段內有16處產卵場,危起偉說。

  中華鱘幾乎是目前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歷經1.4億年,存活至今。它們也是中國獨有的鱘魚,出生於長江,成長在大海。經過8-26年的生長,一旦性腺成熟,就從大海溯游回長江繁殖後代。漫長的海洋生活,不曾抹去它們對長江的記憶。

  每年6月,性成熟的雌雄個體成群而行,由上海崇明島長江口溯游而上,在年末抵達產卵場,停留到第二年的10、11月開始產卵。幼魚在長江里長到20厘米左右,順江而下,在下一年的7、8月,從長江口入海生長。

  葛洲壩阻斷了中華鱘通向產卵場的唯一通道。但專家們卻在1981年的秋天意外發現中華鱘在葛洲壩下游的水域產卵,新的產卵場就此形成。此後32年,上游的22處產卵場“荒廢”,這裡成了中華鱘物種自然延續唯一的根據地,也成了寄托科研人員希望的“黃金水域”。

  然而,今年9月的走訪,讓課題組最後的希望也落空了。

從一萬餘尾到57尾

葛洲壩落成後,中華鱘在壩下聚集,捕撈和誤傷導致數量急劇減少

  這條大魚命運的拐點,早在30多年前,危起偉就有所預料。

  葛洲壩截流的1981年,葛洲壩下的沿岸漁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饋贈”。中華鱘在壩下扎堆,好抓極了。宜昌點軍區紫陽村漁民王輝富記得,他劃著杉木漁船,一個晚上幾袋煙的工夫,就捕到7尾,每條魚都有二三百公斤,讓漁民們大開眼界。此前,當地漁民幾乎見不到這麼多這麼大的魚。

  王輝富童年的記憶里,捕獲巨大的中華鱘曾是至高的榮譽,這種榮譽不在於鱘本身的價值,而是漁夫精湛的技藝。王輝富說,“通常是幾條船合力,用最好的滾鈎,不能生拉硬拽,它力氣大得很,容易船翻人亡。要柔著來,滾鈎掛住後,由著它跑,等它累了,再用繩子圈住尾鰭拉上船。”

  王輝富的父親終其一生,只打上來一條中華鱘,像拜神的儀式一樣,擺酒宴請全村人來慶賀品食,這讓人不禁聯想到《老人與海》里的情節。然而,和書中的大魚一樣,中華鱘的命運也在被人類改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