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陳孔立:台灣主體意識如惡性發展是災難

http://www.CRNTT.com   2014-12-21 00:26:17  


 
   台灣主體意識與兩岸關係的發展前景

  顯然,建構台灣主體意識是要與大陸區隔開來,造成與強化“我群”與“他群”的分歧,這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顯然是不利的。現在的問題是,首先對台灣主體意識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才能正確地面對。

  有些人認為建構台灣主體意識,就會導致敵視大陸、“去中國化”,形成“台獨意識”和“獨台意識”、“台灣主權獨立意識”、“獨立於中國之外的自主意識”,以(與大陸)對立、對抗和區隔為基礎的意識,反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反中國大陸、反兩岸統一,因此,對於台灣主體意識必須堅決反對,加以消解與重構,或把它包容在中國意識之中。

  我的看法是:台灣主體意識是社會的產物,它的建構與形成是正常的必然的現象。意識是社會的產物,是由於外界事物的作用而引起的,是人們在參與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反映。因此,考察台灣主體意識必須從它之所以能夠產生的社會條件進行具體的歷史的分析。這裡只指出三個要點:

  第一,台灣民眾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生活在這一特定的社會環境中,他們認同台灣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制度,表明他們與台灣這個群體有歸屬關係,以台灣為生命共同體,並且以此與不是生活在台灣地區的人們區分開來,這完全是正常的。台灣學者劉性仁指出:“台灣主體意識並沒有錯,它可以說是一種最原始的本能,一種在地的認同,對於周遭環境的關懷與愛護,這再自然也不過”⑥。我曾經指出:“如果生活在台灣地區而不認同台灣,或不能建立起命運共同體,那麼,他們有可能認同中國(包括大陸)並與大陸建立命運共同體嗎?”⑦

  第二,台灣問題的由來,最重要的因素是台灣長期維持著一個“代表全中國”的架構,一直保留著“中華民國”的稱號,即一個“國”的架構。凡是一個“國”所要有的東西他都有(“總統”、政府、議會、軍隊、“憲法”、“國旗”、“國歌”、護照等等),為了體現一個“主權國家”,就需要一個作為“國”的主體意識。過去的“中國意識”(那時“中華民國”佔據了聯合國的席位,在國際上代表中國)和現在的台灣主體意識就是這種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第三,它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必然產物。兩岸關係的發展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參考建構主義理論,大約需要經過霍布斯文化(敵對關係)、洛克文化(對手關係)、康得文化(朋友關係)、家人文化等階段。⑧目前還處在前面兩個階段,雙方有很大的差異與分歧,台灣不可能與大陸相一致,他們感到有必要建構主體意識,與大陸區隔開來,以免“主權受損”,以免“被大陸吞併”。大陸學者周少來寫道:“台灣年輕人一般都認為:自己出生和成長於台灣的民主化之後,自由開放的民主多元社會在他們看來是‘理所當然’;年輕一代與大陸更少保持歷史和血緣的聯繫;而在台灣自由多元的輿論環境中,從媒體中所看到有關大陸的新聞報道更多是負面的問題;自己從小所受的教育更加強調台灣的‘主體性’;而對大陸的政治體制介紹則更加突出所謂的‘一黨專制’和‘威權發展’的方面。”⑨台灣學者盧伯華指出:“台灣主體意識過時了嗎?不!只要中共對台灣的威脅與壓力仍在,台灣主體意識就不會消亡。”⑩這就是說,在兩岸關係的現階段,兩岸政治制度不同,存在許多差異,在重大政治難題尚未解決之前,台灣建構台灣主體意識顯示與大陸的差異是必然的現象。

  關鍵在於如何正確面對台灣主體意識,這是應當著重研究的課題。對於台灣主體意識是否應當堅決反對?是否可以通過經濟文化交流給予阻止或化解?是否可以用中國意識加以取代或包容?諸如此類的問題,都需要作出回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