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台灣學者張登及:北京對台政策的台灣視角

http://www.CRNTT.com   2014-12-27 00:46:13  


 
  而“自我”的認識,不可能脫離其物質條件(雖不等同於其物質條件)——即語言。語言的有系統表達則是“論述”(discourse)。所以“自我”的認識是一種“社會語言複合體(sociolinguisticentity),是一種關於“自我”身份的論述。任何對“主體性”的理解,失去語言的條件就無法被掌握表達。筆者比較武斷地說,沒有“語言”就沒有“自我”,也就沒有“主體性”。這是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之一,也是二十世紀社會科學、國際關係理論中,所謂“語言學轉向”(thelinguisticturn)、“社會學轉向”(thesociologicalturn)的主旨。

  依此分析,“換‘位’”的“互為主觀”,即是行動者對彼此“自我”存在的歷史與社會關係的考察,即關於彼此“自我”的身份“論述”的動態考察。由於“自我”的主體性是社會存在與歷史存在,所以不可能僅是孤立、靜態的自然存在。“自我”原本即以動態的相互關係為存在條件。這樣看來,“換‘位’”的現象照說應該是所有行動者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是之所以無法因此發展出“主體”間的“增信釋疑”,原因在於“換位”時常停留在一個層次,而未進入到另一層次。

  “換‘位’”第一個層次是主體對立的層次,特點是靜態的“互為主觀”。其主要的表現形式包括“理性選擇”與“西伐利亞主義”。靜態的互為主觀假定“自我”間關係是靜態、給定的,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egoism)是“自我”間普遍共享的,可以具以推論其他“自我”。但現實中的“自我”又因為歷史與現實因素而有各種差異,所以暫時性的發展優勢和劣勢極易形成各種優越感、沙文主義、終結論、勝利主義,共同特徵是反歷史主義(ahistorism)。

  “換‘位’”第二個層次才是真正互為主觀的層次,特點是動態的“互為主觀”。其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具有歷史主義特點的現實主義與建構主義。動態的互為主觀假定“自我”間關係是變遷的、互動的;“自我”與其他“自我”因而是相互構成,可以透過對這一相互構成的變遷情況的循環性理解(即詮釋學循環),達成共享的“自我”間理解,乃至“和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