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馮驥才:抓住傳統的最後機會

http://www.CRNTT.com   2015-03-07 09:20:02  


 
  馮驥才:如果從河姆渡文化算起,我們的農耕文明延綿了有七千年了。這種文明方式,養成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對天對地的敬畏。也由此,誕生了一系列傳統文化。比如說春節,其中許多民俗就帶有這種鄉土文明。時至今日,孩子不管離家多遠,每到春節,必須回家看望父母,這就是我們民族傳統傳承的一種方式,它培養了民族的感情。

  我每次參加全國“兩會”,都會提案建議除夕放假。好在今年成功了。如果除夕不放假,對年輕人來說,除夕必須回家團圓的民族習慣就很可能會消失。慢慢地,他們對除夕也會失去記憶,甚至不再理解,不再把除夕與回家團圓聯繫在一起。

  解放周末:淡化的是年味,式微的卻是傳統。

  馮驥才:有一次,我遇到一個河北小夥子,他說那幾天無論如何要請假回老家去。我問他為什麼,他說,他們村里有一個規矩,無論誰家辦喜事,村里人無論在哪,都必須回去。我說這個好啊,這種人情味就是維繫著這方土地的凝聚力。如果傳承得好,它甚至可能被帶到城市里,成為流動的、傳播的文化。

  解放周末:但也有人覺得,鄉土畢竟離很多現代人的生活已經遙遠了,再強調鄉土精神有點不合時宜。

  馮驥才:誰說鄉土精神對城市就沒意義了呢?我不認為鄉村的文化就代表落後。古代鄉村,從城市中拿來了儒家文化,巧妙的是,鄉村把儒家的這套東西轉化為民俗來體現,比如忠孝的觀念,我說的那個小夥子就是很好的例子。農民回家過年,變成了民俗,最終這種方式成為今天中國人維繫傳統文化、認同彼此同根同源的紐帶。

  解放周末:真正傳承下來的活文化,是發自內心的,無需多言,大家就能領會。

  馮驥才:只有進入人的心里,進入民族性格里,進入所有人的集體記憶里的東西,才是一個民族真正擁有的文化。這樣的文化,必須保護、珍視。

  觀察一個人或一個民族是否有文化,主要看它是否有一種精神立在那裡。窮,沒關係,只要這種精神在,一個民族就不會倒。如果喪失了這種精神,只知道盲目跟風走,那麼社會再富裕,它的發展也堪憂。現在,我們的文明還在,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記憶還在。現在保護,是最後的機會,還來得及。

  文/龔丹韵  來源:解放周末 2015-03-06 15:32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