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五化同步”引領綜合扶貧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5-05-20 10:28:20  


  中評社北京5月20日電/近期中央政治局通過的《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綠色化”發展,“四化同步”變為“五化同步”,是對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五位一體”發展目標的深化,對推動我國扶貧改革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的扶貧開發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全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是扶貧攻堅的主戰場”,這對扶貧工作和貧困地區的發展和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綜合扶貧模式注重扶貧工作的整體性、統一性和綜合性,強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強調社會、經濟、生態三者效益的協調,綜合扶貧本質上就是落後地區的“五化同步”發展過程。

  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打造綜合扶貧的發動機。習近平指出“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一個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以工業化為動力,綜合扶貧必須推動貧困地區走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才具有可持續性。我國14個貧困連片地區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以丘陵、山地、高原為主,貧困地區生態環境脆弱,許多地方屬“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因此,綜合扶貧中的工業化應當考慮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著力推進綠色、循環、低碳,以信息化為依托壯大特色綠色產業,推動勞動密集型污染少的工業產業發展。連片特困地區多屬資源豐富地區,工業化發展應當突破依靠賣資源的簡單思路,拓寬思路發展“大工業”,由單一型向多元化轉型。

  以“信息化”為紐帶,激發綜合扶貧的發展潛能。綜合扶貧工作是一個全局性強,涉及範圍廣的扶貧機制。信息化具有高技術性、滲透性、競爭性和開放性的特征,能降低扶貧工作成本、提升扶貧工作實效特點。新形勢下的扶貧工作面臨地域廣、人口多、任務重的挑戰,綜合扶貧就是要調動多個主體、多方資源,利用多個途徑,實現貧困人口迅速減少、貧困地區快速發展的局面,信息化能有效推動上述目標的實現。習近平多次強調基層扶貧不能搞“形式主義”,要“實現精准脫貧,防止平均數掩蓋大多數”。“精准扶貧”就要實現貧困人口的信息精准、有效,信息化為精准扶貧的識別、信息檔案的管理、扶貧款項的發放等提供了高效的平台支撐。貧困地區多數是山深路險、交通不便,信息化能推動農業現代化的迅速實現,實現農民家門口賣菜、購物的夢想,節省了農民的交通等費用支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