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 
中評論壇:香港青年領袖論深層矛盾

http://www.CRNTT.com   2015-07-12 00:06:28  


 
  政改如果無法通過,儘管意味著當前反對派的主張獲得“勝利”,可能使他們暫停製造運動,但長遠來說,這意味香港政制發展原地踏步,最終只會累積青年人的怨氣。青年人其實希望改變社會一些確實存在的問題,比如地產霸權、發展空間狹窄、社會價值單一壓抑、政策“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等。當中當然有泛民從中阻撓的因素,但政府自身工作也缺乏眼光,墨守成規,在教育、宣傳甚至話語上,仍是“大香港主義”,結果一代人下來,青年人看不到“一帶一路”及香港與內地交流合作的機會;至於CEPA之類的安排,雖為商家提供機會,但對於普通百姓如何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政府卻很少推動相關的工作,所以,香港當前的整個建制,對於社會問題和社會停滯負有責任。香港未來的發展與外部因素關聯很大,內地如何發展和規劃,香港很難掌握,但選舉制度作為一個符號,如果可以有所改變,令回歸以來的政治結構有所變動,對青年人也是一個希望,有助平息他們的憤怒,至少讓他們在一段時間內採取觀望態度,為社會制度改革,包括政制、經濟、教育、文化的改善,爭取時間。反過來,如果政改不能通過的話,這個社會狀態就不能改變,青年人只會對社會及香港的愛國陣營更加失望。

  香港媒體往往自然而然地傳播西方的偏頗觀點

  可以說,輿論雖然不完全站在極端本土派一邊,但也一直不在愛國陣營一邊。香港回歸這麼多年來,沒有去殖民地化,冷戰以來數十年的潛移默化影響深遠,社會各界承認“文化上的中國”,卻一直排斥“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媒體往往自然而然地傳播西方的偏頗觀點,沿襲殖民時代的一些習慣和思維,使香港社會仍然存在抗拒國家主權、反感大陸的情緒,難以建立國民認同。

  舉例而言,香港媒體基本上沒有使用“朝鮮”一詞,只有“朝鮮”。也許他們不理解這是韓國和西方立場的詞彙,但所謂“必正其名”,如果這些名詞都沒擺正,我們可以想像媒體內部的“當然思維”是怎樣的。絕大多數媒體,包括香港電台,繼續說“台灣總統”,這既是立場問題,也是政治常識缺陷;即使採取中立立場,“共和國國家主席”和“中華民國總統”也只能二擇其一。更不用說“中港”這個說法每日不絕於耳,把“中國”和“香港”作為兩個對等政治實體。這些都是傳媒對社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環境下,即使沒有臉書(facebook)等社交平台,沒有“佔中”,也只是潛而不發,殖民地的思想仍然得以延續,不代表社會真正“人心回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