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突破低端鎖定 打造中國製造2025

http://www.CRNTT.com   2015-08-20 06:30:29  


創新驅動與智能轉型是中國版工業4.0的主要突破口,綠色智能代表著中國突破粗放的工業發展模式,走向未來工業的轉型方向。
  中評社北京8月20日電/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製造業大國形象已深入人心,但由於缺少具有獨立創新性的骨幹企業,中國目前還難稱製造業強國。並且,隨著中國資本積累、技術進步與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比較優勢動態變化催生出衝破原有全球產業鏈低端束縛的強大內生動力。同時,面對世界主要國家再工業化的熱潮以及新技術形態的挑戰,外部環境要求中國加速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製造業產業升級。

  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葉懷斌、韓衝文章表示,為突破長期以來加工貿易對中國製造業帶來低端鎖定的影響,在內生動力與外部挑戰的促進下,中國政府管理層提出了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的中國版工業4.0,而在此之中最主要的“切入點”就是智能製造。

  國際垂直分工帶來的低端鎖定

  文章分析,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與工程技術的進步,國際分工深入到產品內部的各個工序和環節,垂直專業化分工逐步取代傳統的水平分工,成為新型國際分工的主要形式。在跨國公司的全球布局中,大多數國家都被納入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體系,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結合自身禀賦條件以代工模式嵌入全球價值鏈。然而,依靠代工模式短時間內實現的工業化並不能帶來進一步的產業升級,發展中國家更可能因初始專業化分工與對加工貿易的路徑依賴,被低端鎖定在全球產業鏈中。

  改革開放後,中國積極融入國際分工體系,依靠劉易斯拐點轉折前的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長期保持了在勞動力禀賦中的比較優勢。然而,與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相似,中國加工貿易企業主要承接勞動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環節,在全球價值產業鏈條中處於從屬地位。而跨國公司出於壟斷競爭等動機,也不希望中國實現在製造業產業上的升級與突破,低端鎖定成為中國製造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瓶頸。

  更為嚴峻的是,發達國家的“回歸製造業”戰略,以及東南亞國家憑借低成本優勢在低端製造業的崛起,從高、低端兩個維度對傳統中國製造業形成了巨大衝擊。長期代工模式不僅使得國內企業陷入低端鎖定困局,工資、土地成本的上升更從內部因素給中國製造業帶來了新的挑戰。面對挑戰,若從動態比較優勢角度思考國內產業,那麼突破低端鎖定,以智能製造作為產業升級“切入點”就成為破局的關鍵。

  動態比較優勢與產業鏈重構

  文章稱,比較優勢是國際貿易中最為基本與核心的概念。依靠發展初期的外來資本與剩餘勞動力,中國在短時期內形成了在資本與勞動力上“二元”的比較優勢結構,這一比較優勢結構促進了大規模加工貿易的發展,也推進了改革開放後中國的工業化進程。

  而隨著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單純依靠低廉勞動力成本的對外貿易模式逐步受到內部因素與外部競爭的衝擊,高速發展時期“二元”的比較優勢結構逐步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而弱化。同時,經濟高速增長帶來本土資本的積累,更是減弱了外資在中國製造業中的地位。在加工貿易形勢嚴峻的當下,比較優勢動態變化帶來了國內產業結構升級的強勁內生動力。

  從數據上分析,1997年至2012年,國內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總數從34840萬降至25773萬,而同期城市職工平均工資則從6444元升至42396元,並且總從業人員人數增長率持續降低,至2013年,國內從業人員數增長率僅為0.4%。相對於從業人員增長率的逐年下降與勞動工資的逐年上升,國內資本在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更是迅猛增長。從外匯並軌後的1994年始,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從1995年的20019.3億元上升至2012年的374694.7億元,其中,外資固定資產投資額則從1995年的1555.3億元上升至2012年的10629.7億元。外資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從1995年的7.78%降至2012年的2.84%。筆者使用目前通用的永續存盤法對現有固定資本進行估算,截至2013年,國內固定資本淨值達610388.8億元。

  可以說,比較優勢動態變化催生出了新一輪產業升級的內生動力。並且,在中國製造業現行發展階段,通過規模效益重構產業鏈的機遇已經成熟。垂直分離帶來的生產碎片化,為中國實施產業鏈重構提供了新的機遇。依靠國內技術進步,在國際碎片化分工的基礎上,國內資本能夠實現對生產片段進行二次組合,並打造以自身為核心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結合經濟增長積累的高素質人才,本土資本已經具備實力參與資本、技術密集型環節的競爭,重構全球產業鏈條,打破中國製造業低端鎖定困局。

  目前,國內電子製造業的產業鏈已經從產品研發設計到品牌銷售實現了諸多有益的嘗試。華為、聯想、小米等電子製造商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產業結構實現了研發設計與品牌銷售的一體化突破。製造業與信息互聯網產業的融合,成為突破低端鎖定的主要切入點。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