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智庫雜誌:從中間選民定理看兩岸認同走向

http://www.CRNTT.com   2015-09-23 00:14:48  


 
  如前所述,依據中間選民定理,政黨進行選舉競爭時,意識型態定位將趨於光譜中點,也就是處在中間選民的位置上,達到均衡狀態。以兩岸認同光譜而言,“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認同是1990年代初期,台灣最多選民的中間意識型態立場,政黨理應趨向此均衡位置,爭取最多選民的支持,但情勢卻非如此發展。

  1994年後,“台灣人”認同超越“中國人”認同,原因之一在於台灣進行民主化與在地化,逐漸發展出公民意識與制度認同的內部思維,配合兩岸軍事外交對峙的外部環境,使得強調民主與本土的政治認同,屢屢在選舉中被動員。這種動員是辯證式的建構,亦即透過民主選舉,建構本土意識的凝聚力;經由本土意識的訴求,深化民主制度的正當性。

  換言之,民主選舉需要訴諸本土意識的認知,即使其可能是民粹式的動員,但只要能獲得生活在這塊土地選民的共鳴,取得了最多選票而獲得勝選,則一切均已此為依歸;據此,“台灣人”認同的訴求優於“中國人”認同;尤其當兩岸的軍事與外交的對峙被突顯時,兩岸的相對排斥性認同更形明顯,“台灣人”認同更易超越“中國人”認同。

  其中,李登輝以民主改革的選舉語言訴求,逐漸建構台灣主體性;在1993年開始推動重返乃至於加入聯合國,1994年的“生為台灣人的悲哀”言論、《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將政治的“一個中國”異化為歷史、地理、文化、血緣的“一個中國”,以及1995年與1996年“台海危機”型塑的兩岸敵我矛盾等,這些都讓“台灣人”認同的意識型態提升。

  當台灣民眾的“台灣人”認同被提升起來,政黨趨於中間選民立場的“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認同,似乎無法得到更多堅實選票支持,於是前述的中間選民定理修正,亦即“方向性概念”逐漸凌駕“趨近性概念”,也就是不但民進黨在1991年通過的台獨黨綱繼續被維持,國民黨也在1996年大選後,走向強化台灣主權地位的路線,兩黨一起爭取“台灣人”認同的選票。

  爭取“台灣人”認同選票的走向繼續進行,1999年李登輝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以及陳水扁在2000年上台提出“四不一沒有”未改善兩岸關係後,2002年主張“一邊一國”、2003年提議三年後“催生新憲法”、2004年進行首次公民投票、2006年終止國統會與國統綱領、2007年強力推動五年前已開始的“台灣正名”、2008年持續進行公民投票等,使得中間選民定理的“方向性概念”,一再於選舉訴求中呈現,“台灣人”認同持續提升,在2007年後超越“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認同,成為最多台灣民眾的認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