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兩岸攜手復興文化中國 良機出現

http://www.CRNTT.com   2016-02-08 00:08:13  


 
  三教合一的東亞文明

  德國哲學家雅斯培在他所著的《歷史的根源和目標》一書中指出:在公元前至公元200年之間的600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軸樞時期”。在這段期間,世界上幾乎是彼此互相隔絕的地區,分別出現了許多思想家,由四位偉大的聖哲分別將其整合成獨立而且完整的思想體系,他們是:蘇格拉底、耶穌、孔子和佛陀。

  佛教在漢明帝(西元28-75年)時代傳入中國之後,和中華文化傳統互相結合,塑造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東亞文明。儒家文化最大的特點,便是擅長於吸納外來文化。“遼以釋廢,金以儒亡”,許多外來文化進入中國之後,都因為接受業已融為一體的“儒、釋、道”三家思想,而被儒家文化消化掉。

  在公元一千年之前,信仰基督教的歐洲處於“黑暗時期”(dark age),和同一時期的非洲並沒有太大差異。到了十一世紀,十字軍東征前後八次(1096-1291),將希臘傳統帶回到基督教世界,兩者互相結合,導致後來十四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十七世紀啟蒙運動發生之後,歐洲科學快速發展,歐洲國家開始對外殖民;十八世紀發生工業革命,到了十九世紀,資本主義興起,西方國家紛紛採取帝國主義的策略,往外擴張,尋找市場,掠奪資源,並將許多非西方國家納為殖民地。

  中國自中英鴉片戰爭(1839-1842)之後,便陷入一連串的內憂外患之中,開啟了長達百年的“羞辱的世紀”(century of humiliation)。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敗於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不得不割讓台灣,接著日本又在中國的領土上和俄國大戰,並擊敗俄國,使得中國知識分子信心全失,認為自己一切不如人。此後動盪不安的社會條件,使中國的知識社群根本無法定下心來,細心吸納西方文明。

  在救亡圖存的時代要求下,五四之後的中國知識界普遍盛行著三種意識形態:社會達爾文主義、科學主義和反傳統主義。在國共內戰時期,親國民黨的知識分子主張學習英、美的議會政治;親共產黨的知識分子主張學習十月革命後的蘇聯。然而,他們對於這三種意識型態的堅持,卻沒有兩樣。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之間立即爆發了慘烈的內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