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海上絲綢之路需消除東盟安全疑慮

http://www.CRNTT.com   2016-02-24 00:14:29  


圖1:中國-東盟安全關係:1970年代至今
   
  “權宜盟友”: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中國-東盟安全關係

  東盟成立於1967年,由當時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菲律賓組成。成立之初起宗旨為加強區域內的經濟增長和社會文化發展,以及調節東南亞國家內部的一些爭執,同時亦有一致對外的意義,特別是針對當時在東南亞大陸地區(特別是北越)蓬勃發展的共產主義和中國。成立之初,很難說這個組織會有太長的壽命,畢竟之前的一些區域組織(比如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States [ASA])成立不久後就不了了之,失敗告終。而東盟走過了超過40年,並成為區域內的主導力量,緣由於1970年代地緣政治局勢大變化。此前東南亞國家不少都認為西方大國勢力仍會扮演“保護罩”的角色,但在1969年,英國宣布其軍事力量將會1971年以後在蘇伊士運河以東退出,同年美國也在關島發佈“關島宣言”(美國即將在東南亞採取軍事收縮的政策),從而引起了東南亞國家擔心區域權力“真空化”的現象,因而採取更緊密的合作態勢。這種自救意識大大增強了東盟的生命力。

  同時,英美強權的退縮,也帶出了一個各個東南亞小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在英美強權勢力收縮的情況之下,如何面對中國?務實的各國領導人也在這個背景之下採取了和中國接觸的政策(馬、泰、菲分別都在1970年代中期和中國建交)。同時,越南統一和出兵柬埔寨、蘇聯太平洋艦隊的強化和有關“亞洲集體安全體系”的主張等等,無不加劇了東南亞國家的不安。①中國當時雖然也是共產大國,對東南亞各國內的共產黨還維持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但在地緣政治上,中國和兩個社會主義“兄弟國”(蘇聯和越南)鬧翻,形成了被蘇聯、越南、印度包圍起來的不利形勢,所以它的理性選擇是一方面和美國合作,另一方面也和畏懼越南的東南亞國家建立緊密的雙邊安全關係,特別是受越南威脅最深的泰國。某種程度上,中國成為了替代美國的“安全保障者”。同時,改革開放大業剛開始的中國,急於和東南亞國家保持和提升商貿上的來往,調整了其對待東南亞各國共產黨的政策。最後,東盟本身也是得到美國、日本、澳洲等區域大國支持的組織,中國對它挑戰不會帶來任何好處,而和它合作則有助於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政策。②

  (圖1:中國-東盟安全關係:1970年代至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