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香港“本土意識”必須“去民粹化”

http://www.CRNTT.com   2016-04-08 00:33:21  


 
   無處安放的“香港本土意識”

  從學理角度而言,“本土意識”是一個包容度極強的用語,“香港本土意識”因而也是一個十分龐雜的體系。在“香港本土意識”中,既有體現香港精神、能夠凝聚香港社會“愛國愛港”、“愛鄉愛土”情懷的本土意識,也有刻意突出所謂“主體性”的本土意識。①對於“香港本土意識”的論述由此包括兩種論述方式:一種是將殖民者視為“他者”,另一種是將中國內地視為“他者”。由於歷史形勢的變化,前者逐漸被後者所掩蓋,本土意識指向的對象從殖民者變成了中國內地,開始淪為分離主義者謀求“港獨”的口號。

  如果說“香港本土意識”的實質是一種鄉土意識,那麼,這種鄉土意識在發生意義上,是一種沒有鄉土的鄉土意識。由於香港政局穩定、社會富足、環境自由,從開埠的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成為中國內地移民(難民)的湧入目的地。大多數移民的本來身份和認同,並未隨著來港而消除。相反,大多數移民對於香港的認同感不足,僅僅是將香港視為“大環境”裡的救生艇,認為自己只是在香港暫住,待內地局勢明朗或穩定後,便會返回老家。②由於香港社會的原住民較少,且至今沒有成為一股獨立的社會力量,因而大多數香港本地居民的祖輩或者父輩甚至自己就是來自於內地的移民。這種特殊的移民社會使得香港本土意識並沒有太多的“鄉土情懷”。“香港本土意識”與其說是一種植根於鄉土的眷念情愫,不如說是一種人為建構的產物,儘管這種構建在原生意義上並非是刻意的。

  1949年後,中國內地和港英當局都加強了香港的邊界管治,內地居民已經不能隨時遷入香港。邊界的隔離加速了香港社會結構從移民社會向住民社會的轉變,“香港人”的概念也在住民社會的轉型中逐漸生成。1961年的人口普查表明,出生在香港的本地人已經超過全港總人口的一半,香港居民已經開始擺脫移民色彩,大部分香港居民不再與內地分享共同的集體記憶。③內地的政治變動對於香港居民來說,也不再如過去那般感同身受,而是只是發生遙遠“外部世界”的一則新聞而已。與中國內地失去聯結,又無法建立殖民者認同,“香港人”的概念陷入被學者稱為“雙重不可能性”的自我悖論之中。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