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尹茂祥:台灣年輕世代 政治認同現狀與特點

http://www.CRNTT.com   2016-06-19 00:02:52  


 
  特點及趨勢

  (一)台灣年輕世代“國家認同”的異化錯位與兩岸觀的糾結矛盾,是30多年來台灣政治社會化發展與“本土化”教育的必然結果

  依照政治社會化的理論,重要社會事件較容易對處在青春期晚期以及成年早期“形塑年代”的個體產生影響。因此,研究台灣年輕世代的認同,除了要關注其省籍背景、成長環境、家庭教育外,更要考察台灣的政治社會化進程及歷史文化教育。簡單來說,所謂政治社會化,就是社會將其政治文化從上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的過程。1949年國民政府退台後,在島內推行軍事戒嚴體制,斬斷與大陸的一切聯繫,造成兩岸長期的隔閡與對立。80年代以來,國民政府宣佈解除戒嚴令,推動政治體制改革,開啟了台灣“本土化”和民主化的進程。與此相伴而生的是,島內社會的政治文化從“三民主義”逐漸轉向西方的民主、自由觀,民眾的大中國意識也逐步被台灣意識所取代。正如台灣學者郭正亮指出的,“政治自由化、民主化和本土化的附帶結果是,“中華民國”的威信消退和台灣文字圖騰相對地上升”。⑤

  在文化教育領域,李登輝、陳水扁主政台灣的20年間,推行一系列“去中國化”和“文教“台獨”政策,大力宣揚“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台灣史就是‘國史’”。再加上兩岸在政治制度、價值觀念、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台灣年輕一代對大陸充滿較強的排斥心理,很難再有“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意識與認知。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在兩岸政策上奉行“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刻意迎合台灣主體意識,核心仍是維持兩岸現狀。尤其是馬英九當局在文教政策上,一直未對李、扁時期的“文教“台獨”遺留進行徹底的撥亂反正,使得年輕一代在“國家認同”和統“獨”立場上的偏差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糾正。

  (二)台灣年輕世代國族、統“獨”意識較為淡化,但“去中趨台”的趨向短期內難以扭轉

  隨著時代的發展,多數台灣青年已經從父輩的族群爭議和悲情意識中走了出來,他們不受藍綠綁架,沒有“本省”、“外省”區分,不受統“獨”意識形態挾持,對“國家”、歸屬、統“獨”這些概念越來越淡漠。對他們而言,“獨立”或者統一都不具備現實的緊迫性。雖然他們自認是台灣人,“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有堅定的台灣“國家認同”。⑥同時,當代台灣青年已經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政治價值觀念,他們更加注重的是民生、階級議題和社會的公平正義,“對兩岸關係走向不確定的情況下,會更傾向於維持現狀,兩岸關係的發展還沒有進入他們的視野”。⑦從民調數據看,大多數青年人的“國家認同”還是維持在“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這種觀念,對於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也能接受。2014年8月台灣《競爭力論壇》民調顯示,在“具有共同血緣、語言、歷史文化”前提下,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分子的民眾比例為87%,較上一季增加3.2%。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