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華府觀察:特朗普執政半年對華手法褒貶不一

http://www.CRNTT.com   2017-08-30 00:19:21  


藉由海湖莊園會建立起來的美中元首個人關係被認為是維繫美中兩國關係的重要因素 資料相
  中評社華盛頓8月29日電(記者 余東暉)特朗普執政半年多,內政外交千頭萬緒,沸沸揚揚焦頭爛額。然而平心而論,美中關係同期之表現好於人們普遍的預期,這得益於中美雙方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兩國元首的及時會晤與經常通話,儘管美國外交學界對於特朗普多交易性、少戰略性的對華手法褒貶不一。

           對華總體戰略尚未設定

  布魯金斯學會的三位中國問題專家貝德(Jeffrey A. Bader)、杜大偉(David Dollar)、何瑞恩(Ryan Hass)最近聯合發表“美中關係,特朗普當總統六個月仍在尋找戰略”的專文,評價特朗普執政半年多處理美中關係的表現時。他們一方面認為,特朗普在建立與中國對話機制方面值得好分數,另一方面認為,特朗普政府與中國已進行的兩個對話結果令人失望。更重要的是,特朗普政府對華戰略尚未成型,互相矛盾的訊息不時傳出,不確定性影響了北京與華府進一步合作的意願。

  貝德與何瑞恩都曾在奧巴馬時代白宮國安會中任職,主管對華事務,杜大偉是美國知名中國經濟問題專家。他們的評價在美國學界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對華溫和派的觀點。

  這些中國問題專家指出,特朗普政府頭六個月在對華關係上專注於兩件事:朝鮮與貿易。儘管讓中國人同意建立新的外交對話框架,國務卿蒂勒森對如何發展今後50年的美中關係也有所闡述,但特朗普政府似乎沒能建立一個總體的對華戰略。在總體戰略設定之前,關於中國的令人困惑和互相衝突的訊息將繼續從特朗普政府中傳出,也會有恰當行動先後順序的分歧和凌亂出現。北京只好從美方高級官員的表態,包括特朗普本人反覆無常的言論中,尋找美國對華意圖的蛛絲馬跡,會因為美國政策堅定性和連貫性存在的不確定性,而不願意對美方的倡議做出承諾。

  文章分析,特朗普政府高層處理美中關係的手法存在分歧。馬蒂斯、蒂勒森、麥克馬斯特、凱利、鄧福德等人採取相對務實的手法,似乎重視穩定的中美關係,想靠對話解決問題。姆努欽、科恩對與中國發生貿易戰的風險有所警覺,在經濟問題上發揮溫和影響力。另外一組人馬,包括羅斯、萊泰澤、納瓦羅、班農等則倡導對華進行強硬反應。在這種情況下,華府似乎沒有就與中國建立什麼樣的關係做出澄清。這種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限制著美國引導中國合作,加強長遠關係的能力。

           元首關係維持國家關係

  儘管有各種缺點,但特朗普有一個重要的資產可成為兩國關係之定錨,那就是他與習近平的個人關係。美國學界普遍認為,旨在建立個人聯繫的海湖莊園會晤進行得不錯,特朗普對習高度尊敬,習顯然也珍視他與特朗普的個人關係。這種領導人之間的個人關係制約著雙方政府官員對於彼此某些言論和行動的過激反應。特朗普今年晚些時候訪華提供了雙方在朝鮮或貿易問題上取得實質性進展的機會。

  布魯金斯學會的專家們認為,特朗普政府在建立處理美中關係的程序方面取得了堅實的進展,值得好分數(deserves good marks)。他們聰明地區分和定義了四大對話機制,這些高層對話制約著美中關係的持續惡化。但他們同時認為,已經進行的兩個對話的產出記錄令人失望。經驗顯示進展取決於明確確認美方優先並有一致的計劃來應對中方的優先,但運行對話及其後續跟進的特朗普政府關鍵部門的副部長和助理部長尚未任命。國務院和白宮國安會的關鍵工作官員很有能力、很有見識,但需要許多幫助。

  他們指出,特朗普政府專注於朝鮮和經貿問題,背離了奧巴馬政府刻意將美中關係基於廣泛領域合作,防止美中關係脫軌的手法。既然將主導議題專注於朝鮮和貿易,就有更大的要求獲得成果。

           朝核和經貿問題太狹隘

  在朝鮮問題上,美國學者指出,特朗普政府敦促中國做得更多是正確的,而且也有所收穫。特朗普政府應當繼續在朝鮮問題上與北京一起努力,但同時應理解北京對平壤的槓桿有限,全靠北京解決朝核問題非但無法產生結果,反而會使美中關係產生不必要的摩擦。中國在朝核問題上與美方合作的意願將取決於北京的信任程度,即美國政府知道它在做什麼,認識到中國在朝鮮半島的利益,而不是以煽動的言辭令局勢惡化,不要冒生戰的風險。而特朗普最近的一些評論不會給人以這方面的信心。

  在對華經貿問題上,美國學者指出,特朗普的路線已發生幾次變化。從海湖莊園峰會到設立“全面經濟對話”的過程有了早期的收穫,被特朗普政府視為突破。但他們認為,7月份的“全面經濟對話”是失敗的。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知識產權和鋼鐵產品對美出口發起調查,這情有可原地令中方產生困惑:美方是否願意繼續與中方談判小的開放,或邁向世貿組織框架之外的重大的單邊保護主義措施?他們強調,強硬手法的風險在於,中國不會很快改變卻會被迫報復,針鋒相對的保護主義措施將損害美國和全球經濟。

  他們表示,繼續專注於把貿易平衡作為孰贏孰輸的標準是沒有助益的。如果美聯儲利率正常化,國會實施會增加財政赤字的減稅政策,則不管中國怎麼做,美國對華貿易赤字很可能繼續增加。將貿易平衡而不是市場准入作為關鍵問題是糟糕的經濟學,註定會失敗。他們建議,特朗普政府下一步應當放大在對華問題上焦點光圈,包括在國際事務中勸說中國承擔更大責任,在南海和人權問題上美國也要發揮更大作用。

           美國對華交手能力削弱

  與布魯金斯學會專家相對溫和的觀點相比,一些對華比較強硬的學者則認為,特朗普執政頭六個月對中國過於軟弱。曾任拜登副國安顧問的外交關係理事會(CFR)資深研究員拉特納(Ely Ratner)日前在“外交政策”網站撰文,稱特朗普上任後,美國國務院與北京交手的表現是“危險傾中”,包括為北京“欺負台灣、壓制香港和控制南海”的行為“開綠燈”等,已讓區域關切美國對亞洲承諾的可信度和反制強勢中國的意願。

  拉特納認為,這似乎是一批沒有中國經驗的資深官員和特朗普的交易式手法造成的。他說,從朝鮮到貿易,美國多個議題向中國低頭,只會讓北京加深特朗普政府可收買的印象,而非堅定、有原則地維護美國利益 ;缺少亞洲經驗的美國總統和內閣團隊,將讓中國一再取勝。

  強硬派美國學者不願承認的是,美國隨心所欲與中國打交道的能力已經削弱。布魯金斯學會專家承認,美國利用其更大國力與中國打交道的能力確實正在消失,特朗普正在以更弱的手在玩牌,有的是長期趨勢,有的是自找的。比如美國在中國經濟影響力擴大時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特朗普政府蔑視國際體系和多邊機制與準則,讓亞洲國家感到灰心。美國的區域盟友對特朗普關於防衛義務的唯利是圖和交易式手法感到焦慮。“美國優先”以及沉迷於朝鮮核問題對美國本土的威脅,卻忽視朝鮮門口盟友面臨的清晰而現存的危險,已經激起亞太區域國家對於美國可靠性的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