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兩岸民間交流應創新深化

http://www.CRNTT.com   2020-12-19 00:03:05  


 
  (一)台當局“漸進式台獨”致使兩岸互動交流邊緣化。

  蔡英文自2016年贏得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以來,對於“九二共識”採取模糊化策略,希望在不明確表態的前提下,某種程度上延續2008年以來的兩岸互動局面。因此,其在2016年就職演說中刻意模糊了“九二共識”,這雖然為其緩和“深綠”壓力有所助益,但也意味著為後續調整兩岸政策,甚至摒棄兩岸發展互動的政治基礎創造了條件。此後,民進黨當局在島內積極推進“去蔣”、“去孔”和“去孫”,建構“去中國化”的社會氛圍與環境,多次推動歷史教科書的修改,強調文化觀念上的“台灣意識”,而削弱對於中華民族主體性的認知。①對於日趨“綠化”的島內輿論環境和“台獨”傾向情緒,則採取縱容、支持和鼓勵的態度。這種做法導致台灣民眾的台灣主體意識大為升高,兩岸民眾認同感下降,客觀上淡化了兩岸民間交流互動的意願。另一方面,民進黨當局充分利用“全面執政”的優勢,以“維護台灣安全”、“防止大陸滲透”為由,通過“‘國安’五法”和“反滲透法”等法案,並建構新的行政機制和規定來“規範”兩岸交流行為,實質性限縮兩岸民間交流。2017年,台當局陸委會禁止大陸“省級台辦”、“曾發表對台不友善言論的智庫學者”,並且慎重審核黨政軍三類人士入島交流。②同時在國際社會上大肆詆毀大陸,推卸責任,不斷以言語挑釁,嚴重衝擊兩岸政治互信與互動交流,從而使兩岸關係陷入僵局③。2019年以來,更是在“大選”中藉操作兩岸對立甚至“亡國感”鞏固和強化台灣民眾的自我認同,極大地擴大了對抗的張力,致使兩岸民間交流的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二)社會認知的政治泛化成為兩岸民眾交流的主要障礙。

  社會認知的政治泛化是“政治社會化”的一種表現。所謂“政治社會化”就是社會成員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所形成的政治心理,政治心理一旦形成就很難動搖。不過當全社會針對特定關係形成了泛化的政治觀念時,往往就會引發行為主體之間的對抗。在兩岸關係中,兩方民眾如果在看待對方時均從政治視角加以認知,則勢必造成深刻的對立和不容易妥協的困境,也就成為交流的障礙。民進黨兩次執政接力打破台海現狀,特別是不承認“九二共識”作為兩岸政治互信的基礎,事實上導致兩岸無法建立政治互信④,這就使得兩岸民眾在相互看待對方時,往往易於從政治視角加以認知和解讀,並出現各自向自我認同方向集中的景象,從而既造成台灣社會內部對於“國家認同”的撕裂,對自身身份認同和“一個中國”的認知愈發模糊,又使得兩岸關於“統”、“獨”的認同差異成為引發民眾觀念矛盾甚至衝突的主要方面,加之兩岸在政治制度、社會觀念、生活習慣、視角立場上的差異,都或多或少地加深了民眾政治認知的差異,以至於民間的互動交流越來越難以有效進行。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