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從阿富汗看國際關係格局三維度

http://www.CRNTT.com   2021-10-31 00:03:30  


 
  為了擺脫對歐美經濟體系的依賴,中國正在進行抗爭。這不是簡單的經濟發展戰略選擇而是兩條道路、兩種制度之爭。並非所有的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獲益。那些資源禀賦缺乏、地理位置遠離國際市場、本國現代化進程屢屢被外部勢力打斷的國家如阿富汗,都在經濟全球化中淪落為國際社會的底層。這種挫敗感和失落感在伊斯蘭世界中表現得十分強烈。它們與西方國家的左翼力量從不同的道路在“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道路上匯合一起進行抗爭。於是意識形態的較量再度登上國際舞台。

  三、意識形態較量的三方態勢

  提起意識形態,通常認為是冷戰遺留的概念。它的具體功能是指執政黨以自己的價值觀或“主義”為指導思想,制訂本國的對外政策,並形成一套說辞甚至理論體系建構本國“高尚”的國際形象,而本國真實的國家利益和戰略訴求則隱藏於它的外衣之下。冷戰期間,美蘇分別代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進行較量。從表現上看,這是一場意識形態戰爭,但更深層次下,隱藏著美蘇各自的地緣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的爭奪。冷戰結束後,整個社會主義陣營不復存在。中國在保留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開展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合作,而西方國家也樂於與中國做生意。誰都不願意放棄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

  在中國,高層主張避免捲入“姓資”與“姓社”的爭論。按照鄧小平的說法,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在外交政策上,中國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要為經濟發展護航,全力發展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所以世紀之交期間,雖然中美經歷了不少事件的衝擊,如蘇東劇變、南斯拉夫炸館、海南撞機、“911”事件和阿富汗戰爭等,但總體上雙方保持著正常關係,其經濟相互依存的程度遠遠超過任何時期。西方國家在蘇東劇變後陷入狂喜,西方主流精英都認為取得了意識形態的勝利,其代表性觀點就是福山的“歷史終結論”。然而,歷史總是按照自身的邏輯推進。在後冷戰時代這30年間,西方的意識形態並未一統天下。以俄羅斯為首的獨聯體國家在短暫向西方一邊倒之後迅速調整站位,與西方漸行漸遠,在對外政策上恢復本國的歐亞主義傳統。

  中國也經歷了同樣的轉變。隨著中國的崛起,海洋意識的加強,特別是在亞太地區和歐亞大陸推行“一帶一路”大規模基建項目,再加上頻頻發出的人民幣國際化呼聲,讓西方感到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出現在面前。特朗普執政後,中美關係急劇惡化,開始是由貿易戰引起的,後來問題越來越多,以致於中美的矛盾已經從地緣政治、經濟貿易上升到意識形態層面。面對西方的進逼政策,中俄不得不合作,在地區性和全球性議題上採取基本上一致的立場。這樣冷戰初期曾經有過的,以意識形態劃分的東西方對峙格局再度出現。西方沒有變,依然是那個西方。但東方不再是那個東方。中俄在國內制度方面存在差異,但基於蘇聯的紅色基因,雙方在對付西方圍堵時有某種親近感。俄羅斯的意識形態披上了歐亞主義外衣。但中國依然堅持馬克思主義,同時努力與本土傳統文化相結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