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深度:劉佩瓊談治港需體現變通思維

http://www.CRNTT.com   2021-12-03 00:03:21  


原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經濟學會顧問劉佩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根據當時的土地條例,很多新界農地在棄耕後落入主要地產商手中,這樣就妨礙了特區政府在將來收回新界土地。而回歸以前通過的《郊野公園條例》,將香港六成的土地變成了不允許發展的郊野用地,非常不合理,而且在此條例當中並沒有緩衝條款。在資源被鎖死的情況下,香港土地供應嚴重缺乏,房屋供應完全脫鈎,出現了地價、樓價、租金不斷上升的局面,香港人口的階層結構則出現向下流的局面,引發社會上強烈的不滿情緒。若要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特區政府要作出大幅度的改變。

  回歸以前,港英政府通過承諾換地等形式拿到土地資源後進行發展,雖然沒有完全解決問題,但也有些成效。一是通過木屋安置舊樓的居民,從而進行大規模舊區重建;二是開發大型新市鎮,提供基建交通設施,將大量居民遷入新界,同時發展市鎮建立工業區,提供就業機會;三是使用“乙類換地權益書”,重新組合沒有較好利用的土地作總體規劃;四是開山填海。可是回歸之後,這些路子都被堵死了。原有的條例封死了海陸的使用變更,且不談在破壞性的議會制度下無法立法,特區政府官員亦不主張大變,只希望在原來的框架之下增加一點用地來暫時解決土地的使用問題。

  如果特區政府能夠掌控土地的開發和利用,確保市民“居者有其屋”或只需支付可以承擔得起的租金,嚴重扭曲的級差地租便會消失。因此,特區政府如何收回土地開發、規劃和發展權,才是關鍵所在。

  中評社記者:有學者認為香港可以實行“新居屋計劃”,以公營房屋保證居住需要,以私人住宅滿足投資需求,從而形成兩個不同市場。對此您是否認同?

  劉佩瓊:居者有其屋,是人民最基本的願望。住在公屋的市民都覺得房子不是自己的,不會去把它打理得很好,但居屋是自己的資產,就會比較注意保養和管理。所以,居屋是穩定社會的要素之一,能讓市民覺得自己心里有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