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 
中評論壇:中韓關係與東北亞安全

http://www.CRNTT.com   2022-03-18 00:03:24  


 
  2021年3月美國分別與日本和韓國進行2+2對話。比較會談後“美日聯合聲明”和韓國外長的回應可以發現,日本積極應對美國的對華政策,而韓國“不選邊”的政策搖擺於中美之間。傳統威脅均衡論可以解釋同盟形成的結果,但是無法解釋威脅認知的程度。筆者認為這是因為冷戰結束後,理論中的變數屬性發生了變化。韓國和日本對華認知的差異存在於兩個變數:對華貿易依存度上韓國高於日本,對華區域戰略競爭上日本高於韓國。

  “貿易和平論”認為貿易可以有效地減緩國家間的衝突。冷戰結束後,自由貿易成為國家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地理位置相鄰的貿易國家間減少了傳統地緣政治引發的威脅認知。這使得“地理毗鄰性”成為影響兩國威脅認知的積極變數。首先,日本經濟對貿易的依存程度低於韓國。IMF資料統計1992年—2020年近30年間,韓國總貿易額占GDP的平均值高達60.4%,而日本僅為22.6%。同時,貿易間相互依賴的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非對稱性依賴”成為中韓之間貿易關係的主要形態。根據貿易依存度公式(雙邊貿易額/GDP×100%)結合IMF資料統計1992年—2020年近30年間,韓國的對華貿易依賴程度遠高於日本。截止到2020年韓國對華貿易依存度為15%,日本為6%。這導致韓國在經濟安全利益上比日本更加需要與中國的合作。

  其次,隨著冷戰的結束,“進攻意圖”的含義同樣發生了變化。意識形態作為主要衝突來源的因素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是國家間的影響力與領導力競爭。這既反映在全球層面,也反映在區域層面。一個崛起國的實力增加,使得區域內的權力結構發生變化。同時促使其擴大在政治、經濟、安全等多方面領域內的影響力。這衝擊了原有影響力的國家在該範圍內的領導力。存在這類情況的國家間,威脅認知程度會急速上升。中日矛盾就屬於這類問題的範疇。上世紀70、80年代,作為經濟發達國家的日本開始逐步向東亞地區進行直接投資。“雁行發展模式”成為日本領導東亞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同時,日本不斷加大對東盟的影響力。2010年中國GDP超越日本。隨之而來的是中國通過投資,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不斷擴大其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上的競爭導致中日在釣魚島上的爭端持續升溫。中國的“一帶一路”與日本宣導的“印太戰略”形成戰略上的對比。

   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中韓在經濟上的合作不斷深化,而中日在區域領導力上的戰略競爭持續加劇。這使得“威脅認知”在中韓之間相對減緩,在中日之間逐步加大。尤其在新冠疫情歷經兩年後,中國在疫情防控上取得的成果使得經濟得以快速恢復。其後,韓國將可能更加依賴中國穩定的市場來恢復經濟,而日本則將面臨中國持續增速的國力而帶來的戰略壓力。

  根據以上的分析,本文對今後中韓關係發展的建議為:加大以經濟為基礎帶來的社會人文交流。本文僅在比較韓日對華威脅認知的程度差異,並非認為韓國對華沒有威脅認知。韓國在新聞輿論方面對中國的認知模式仍具有“非客觀性”。

  同時,韓國在“薩德問題”上已經逐漸認識到貿易上的“非對稱依賴”所帶來的壓力。隨之提出的“新南方政策”在試圖平衡對中國的貿易依賴。中國需加大經濟上的影響力。RCEP將東南亞與中日韓囊括在內是一個很好的實踐。在對中日關係上,中國需要時間讓日本適應中國的崛起,接受東亞區域內的權力結構變化。這並非易事。中國現今的實力造成了區域(中日)以及全球(中美)兩個層面的權力結構變化。這使得美日在對華政策上高度保持一致。因此,可以採取拆分問題的方式進行緩解威脅認知程度。在中日雙方都沒有影響力和領導力的領域展開合作,逐步推進。2022年是中韓建交30周年,也是中日建交50周年。應以此為契機展開相應的合作發展,穩定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