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中評觀察:抗疫“持久戰”如何克服疲勞感?

http://www.CRNTT.com   2022-03-30 00:08:15  


醫護人員正在對北京某社區居民進行咽拭子采樣。(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3月30日電(記者 張爽)國內本波疫情感染人數上升迅速,3月1日-24日,全國累計報告本土感染者已超過56000例,波及28個省。從吉林到福建,從一線城市到鄉鎮街道,封小區、居家隔離、核酸檢測再次成為人們的日常。自2020年初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始終堅持“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民眾的生命安全。隨著抗疫進入第三年,這一防疫政策需要面對的新問題是如何解決“清零”模式帶來的抗疫疲勞問題。

   經常有抗疫第一線的工作人員連續幾十個小時不眠不休、累到倒地就睡的圖片在社交媒體上傳播,這些工作人員包括社區工作人員、物業工作人員、醫護、志願者。一旦所屬街道有確診病例,社區和物業工作人員就要負責小區封控、派送物資等;醫護則需要在日常工作外,被抽調到有疫情的區縣進行大規模核酸采樣工作。從過去兩年的經驗可以看出,疫情很難完全消失,一地管控住之後,另一地可能又有了病例。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妥善處理疫情防控這一“持久戰”帶來的疲勞感十分重要。因為“清零”的重點就在於全面、細致,疲勞感可能導致防疫破口,讓防疫效果大打折扣。

   筆者認為,第一,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做到精准防控,盡量降低封控“覆蓋面”。北京大學國發院院長姚洋近日在演講中提到,自己上網搜索了一次腹瀉藥,立刻被大數據發現,收到要求做核酸檢測的短信。姚洋說,既然大數據能做到這一步,就應該更精准的防控,一旦一地有了確診病例,是不是可以不要讓整個商業活動都完全停頓下來。

  第二,允許有實力的城市進行新的防疫探索。比如上海防疫實力雄厚,不僅有頂尖的傳染病專家,還有精英流調隊伍。近期上海疫情形勢較為嚴重,可以借機進行一些新的防疫探索,如果經驗成熟,再向全國推廣。

  第三,適當提高防疫一線人員的待遇。防疫一線人員工作時間長,短期可以靠意志力、奉獻精神堅持,長期則需要形成完善的制度。打持久戰的關鍵在於穩定預期,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立一套防疫人員的補貼標準,將防疫工作規範化。

  第四,引導民眾合理管理防疫預期。抗疫既然已成為持久戰,就要在平時儲備適當的物資,妥善安排家人的生活。在需要配合防疫要求進行居家隔離時,可以進行必要的自助、鄰里互助,減輕工作人員負擔。

   在“動態清零”和靈活的防疫政策中間找到平衡點,不僅能解決抗疫疲勞的問題,也會為經濟活動帶來新的活力。香港的經驗告訴我們,“躺平”、“共存”不可取,奧密克戎也絕非“大號流感”。常態化防控與短期戰役式防控有本質不同,病毒不斷變異,特性也不同,這就要求抗疫工作邊做邊調整,探索一條適合當下抗疫形勢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