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以港鑒台 展開台灣方案

http://www.CRNTT.com   2022-08-14 00:05:04  


 
  安德森教授的弟弟佩里·安德森在2004年的一篇名為《台灣之僵局》的文章中批評了其兄長對台灣問題之民族主義理論分析的錯謬,提出了台灣問題的殖民主義與霸權建構的批判性背景和制度脈絡,並在文章結尾處從大歷史的層面對兩岸重新統一給出可能空間⑭。實際上,“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就是在創造兩岸重新統一的歷史與制度空間。更進一步,美國漢學家杜贊奇在《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⑮一書中同樣批評了安德森想象共同體理論的經驗缺失和視野盲點,提出中國的“民族”概念及其建構早於西方所謂的“移民民族主義”和“語言民族主義”,中國的民族共同體是堅實的,衹是缺乏與西方相比的制度化的民族國家體系。我比較傾向認同杜贊奇教授的觀點。中國的近代史之“救亡圖存”的政治主題,並非“想象”一個新的“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歷史的和實在的——而是以西方式民族國家範式建立一個主權秩序嚴謹的民族國家體系,以對抗西方強權、實現民族解放和現代化。安德森教授誤解和混淆使用了“語言民族主義”和“官方民族主義”,實際上前者是一種人類學的存在,而後者是一種政治學與憲法學的存在。台灣族群屬於中華民族一分子,在“語言民族主義”意義上無需“想象”,而是一種歷史的“實在”。至於兩岸統一,其意義並非在於重造一個“中華民族”,而是在已有的“中華民族”基礎上構造“兩岸同屬一中”的整體政治存在的具體類型和方式,具有“官方民族主義”的部分內涵,並指向了中國近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主旨和未完成的制度課題。至於以“移民民族主義”比附台灣,則完全忽視了“中華民族”的實體性和歷史延續性,是一種缺乏邏輯嚴謹性和語境錯位的概念移用。佩里·安德森和杜贊奇教授的學術理論批評是切中要害的。當然,佩里·安德森在文中也提到了台獨運動以“民主”為規範理由進行內部本土主義整合與外部世界體系關聯的強勁政治進程,並對這一身份政治與分離政治的策略有效性以及兩岸實質性統一的認同基礎提出了關切和分析,頗具啟發性。這些實際上就是民進黨正在操作的“台獨”戲法,其分裂兩岸的共同民族基礎和政治認同的危害性不容低估。

  對於中華民族而言,“民族”是歷史和實在的,其根基和脈絡是清晰和有序的,中國作為“不中斷文明”的民族基礎正在於此;需要“想象”和建構的不是作為共同體的中華民族本身,而是一種現代的民族國家法權與體系。“兩岸同屬一中”的“一中”既指涉作為政治共同體的中國本身,也指涉作為政治共同體之民族基礎的中華民族。由此展開,“九二共識”實際表達的是:其一,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的主權,即主權具有唯一性和恒定性,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⑯對此已有國際法上的明確承認;其二,兩岸中國人同屬於中華民族。所謂“一中各表”,衹是在兩岸之間限定範圍內的默契和便利處理,而不及於國際法空間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本身。因此,兩岸同屬於實在而連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明確與堅實的客觀基礎,不存在“想象”的空間和分離的餘地。那麼,兩岸之間可以“想象”什麼呢?這正是“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意圖和使命所在:在“一個中國”的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下,由兩岸中國人就台灣和平統一及其治理秩序安排進行充分的民主協商和制度化。如果將中華民族“想象”為虛無,炮製錯誤的、去中國化的台灣民族論及其分離主義政治路線,背離中華民族共同體及其政治國家的堅實基礎,那就屬於中華民族的公敵,是一種必須加以批判和鬥爭的“民族虛無主義”和分離主義。民族有堅實的歷史和制度基礎,當然也有“想象”和建構的成分,如果脫離歷史基礎而任意、過度地以“分離目的”進行扭曲想象,就不是民族與民族主義的合理化和正當化,而是一種分離和叛亂的違憲行為,需要加以嚴厲懲治。2005年的《反分裂國家法》為此而備,2020年的《香港國安法》也有專門的涉及台獨的懲治條款。中國旗幟鮮明開展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想文化鬥爭以及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一種“想象”行為,恰恰是對“想象”式分離主義的拒斥,以及對中華民族歷史與秩序實在性和統一性的維護。從中國長期歷史來看,追求統一是民族心智、民族意義和民族成就的主流和來源。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