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棄九二共識 統一成單邊

http://www.CRNTT.com   2022-09-04 00:15:34  


 
  2.“九二共識”之“名”

  1992年兩岸兩會就在謀求國家統一過程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問題達成共識後,雙方對於如何概括稱謂這一歷史事實和兩岸共識的名詞並未跟進協商。“九二共識”如“貞觀之治”“康乾盛世”一樣,都是先有史實,後有名稱。⑤然而圍繞如何認知和概括這一歷史事實性的共識,各方均有自己的表述,基於各自的表述和理解,相關利益方又進一步按照自身立場進行闡釋、解構和重構了社會性、心理性的“事實”,話語體系的歧異一定程度上衝擊著“共識”之“實”。張俊威、李義虎《“九二共識”核心內涵的正確認知:有關“一中各表”論的重點剖析》詳述了兩岸之間的不同認知、表述與解讀,尤其是梳理了國民黨對於“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解讀和接受的歷程與變化,“一中各表”作為概念名詞出現先於“九二共識”,從1992年兩會達成共識到2000年,“一中各表”被台灣方面用來指代兩岸兩會達成共識,直至2000年蘇起正式提出“九二共識”,才有了後續國民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標誌性說法,而大陸自2005年“胡連會”開始採用“九二共識”這一用語。⑥

  “一中各表”及後續對於兩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的種種不實之“名”,初始於島內主要媒體對於海峽兩岸協商達成“貴我兩會各自以口頭聲明的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這一共識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或“一個中國,各說各話”的簡約化概括。但查證相關媒體報導,也會發現“一中各表”這種凝練概括性說法也存在多種意義上的歧義和對於事實的取捨,直接為後續對於“九二共識”之“名”的再次誤讀或曲解提供了空間。無論是“海峽兩岸各自表述一個中國原則”,還是“一個中國原則,各自表述”,或是“一個中國涵義,各自表述”、“一個中國,各說各話”等,均用“一中各表”來囊括。而除了第一種、第二種表述比較貼近雙方共識外,其他類型的“各表”表述既脫離歷史和共識,也不符合海基會“對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表述的本義,因為海基會表明雙方對於一個中國涵義認知不同的態度不能等同於“各自表述”,更沒有涉及或否定兩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上的意涵或企圖。事實上,時年的海基會、陸委會均未使用“一中各表”用語。而直到1995年,國民黨方面首次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概括兩會1992年達成的共識,並呼籲大陸尊重兩岸兩會於1992年達成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在1996年文件中明確表達了是“一個中國內涵各自表述”,後期李登輝的公開講話更是將“一中各表”從代表權的“各表”延伸為主權層面的“各表”。因此,“一中各表”用語從誕生時就偏離了所指領域即“各自表述一個中國原則”或“一個中國原則,各自表述”,在使用過程中更是從“一個中國內涵,各自表述”異化為“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可以說,予以兩會共識以“一中各表”之“名”,不僅在結構上是以枝節性、第二位的意義取代和遮蔽了主幹性、第一位的意義,而且在功能上也是以各自保留、雙方歧異模糊和否定了協商共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