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觀察:“台獨教育”對青年的遞進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23-03-28 00:05:57  


 
  (三)台灣青年中華民族意識與認同嚴重缺失

  民族認同是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歷史結晶,具有很強的持久性與穩定性,兩岸之間文化交流在缺少民族認同的基礎上就等同於在未對傳統文化正確吸收與繼承的前提下空談文化。⑩兩岸文化本是一脈相承,可民進黨再度執政以後,沿襲李陳時期的“文化台獨”思維與政策,以“去中國化”為基礎,鼓吹“一邊一國”思想,蓄意剔除台灣青年一代骨子里的國族基因,利用法律賦予的權力排擠任何與中華相關或具有中國元素的標誌或符號,不僅造成了台灣同胞意識形態的進一步“獨化”,更形成了一種民族認同感的缺失,重挫了台灣青年喪失基於中華文化的競爭優勢,給兩岸和平統一造成了嚴重阻礙。

  在兩岸積極推動《柏楊版資治通鑒》出版時,柏楊的遺孀張香華卻斷然拒絕將柏楊著作《醜陋的中國人》摘文選入初中一年級的國文教材,並正式向兩岸出版商聲明:“依柏楊生前交代,如今將永遠停止發行《醜陋的中國人》。”張香華直言,不同意授權現在的教科書摘錄柏楊《醜陋的中國人》的一大原因,在於對現在台灣教育和新課綱“去中國化”甚至“反中”的無法苟同,她指出:“在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即便讀了柏楊的文章,又怎能領會柏楊的精神?”

  張香華尤其痛指如今的國文、歷史教材,删減文言文,以“東亞史”觀點取代“中國史”,根本是執政者“去中國化”的教學策略,沒有中華文化的價值觀與認同前提,她認為收錄《醜陋的中國人》其心可議,擔心“利用其書名來辱華”。因此雖自2016年以來持續收到教科書的授權邀請,她一律拒絕。

  三、台灣青年狹隘主義與反智主義萌發與蔓延

  政治權力的介入對教育的影響至深,而教育改革政策的推動其實是一種權力的強制和霸道形態。“台獨”分裂勢力利用教育與政治的互動關係,通過操縱教育的主導權,尤其是教科書的編撰權,藉“台獨教育”達成其思想、文化與政治等全盤“台獨”目的。從“同心圓史觀”到“台灣經典古文”,新課綱的反事實和反智主義敘述必強化台灣青年的認知消解。而此種叠加了政治權術的“台獨教育”不僅使得台灣的歷史教育深受其害,也同樣荼毒了台灣一代代青年的價值觀與世界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