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統一前兩岸政治關係探討

http://www.CRNTT.com   2023-05-25 00:01:57  


 
  馬英九在《八年執政回憶錄》中說,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台灣沒有獨立與否的問題,衹有是否再統一的問題”,但統一“方法要和平,程序要民主”。⑤不同於李登輝執政時期國民黨對統一“衹說不幹”,名為以“一個中國為指向”,實際上卻謀求“兩個中國”“重返聯合國”和不切實際的“務實外交”,馬英九執政時期以“不統、不獨、不武”這一貌似平衡的口號,刻意淡化其不排除兩岸最終統一的初衷。實際上,所謂“不統”是不追求統一的意思,所謂“不獨”則是不接受“獨立”選項,雖然“不統”列在“不獨”之前,但馬英九對統“獨”這兩個選項的態度是不同的。如果對比國民黨在李登輝和馬英九執政時期處理兩岸關係的政策異同,可以看到兩者的差異不在於對未來統一目標的承諾程度,而是如何界定兩岸在統一前的政治關係以及推動彼此交流的態度上。李登輝的基調是“兩國論”(從“階段性兩個中國”到“特殊國與國關係”),並通過“務實外交”,追求其他主權國家對兩岸公權力的“交叉承認”和國際組織對兩岸“雙重代表席次”的接納。對於兩岸經貿交流,李登輝秉持“戒急用忍”的保守政策,並以中國大陸承認台灣為對等的政治實體、放棄對台使用武力、不在國際社會“打壓”台灣作為兩岸進行政治對話的前提。與此相反,馬英九明確表明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接受“九二共識”,恢復兩會交流協商機制,建立陸委會和國台辦的聯繫溝通機制,推動兩岸在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的全面交流,同時,主張兩岸在國際場合“和解休兵”,不主動改變台灣對外交往的現狀,以變通名義參加一些國際組織的活動。

  三、台灣內部圍繞“九二共識”的黨派之爭

  2016年蔡英文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後,繼承了民進黨的“台獨”政治遺產。雖然蔡英文提出要在“中華民國憲政”框架內維持兩岸關係的現狀,理解和尊重“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了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的“歷史事實”;但她未能明晰“憲法”所隱含的“一個中國”內涵以及共同認知中的“同”究竟是何含義,較之前民進黨領導人謝長廷在2012年所提出的“憲法一中”的政治主張和施明德、洪奇昌、陳明通等人在2014年提出的帶有試探意味的“大一中架構”,仍有不小差距。在蔡英文上台前,曾一度使用中國大陸或對岸指涉大陸方面,在其上台後的第一個“雙十”講話中,還絕無僅有地使用了“大陸當局”這一術語,而不是稱之為“中國”,似乎有意避免對一個中國原則的直接挑戰,但她卻拒不接受“一中”框架,也不願明確表明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這一根本性質。到2021年發表“雙十”講話時,更提出所謂“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並吞,堅持中華民國台灣前途,必須要遵循全體台灣人民的意志”的主張,比李登輝的“兩國論”走得更遠,導致兩岸的政治互信喪失殆盡。眾所周知,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後,“中華民國及其政府”就結束了其原有的歷史地位。這是在同一國際法主體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完成的歷史巨變,中國的主權和領土疆域並未由此發生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主權,包括對台灣的主權。⑥

  2023年3月27日,馬英九在卸任台灣地區領導人近七年後首次踏上中國大陸的土地,進行為期11天的返鄉祭祖、緬懷歷史之旅,再次展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在3月28日參訪中山陵時,馬英九雖然不像連戰2005年前往悼念孫中山先生題詞落款時寫下“中華民國九十四年”的字樣,但在中山陵題詞“和平奮鬥,振興中華”落款時也留下了“百十二·三·廿八·二○二三”的弦外之音,反映了國民黨政治人物對“中華民國”仍然存在、在法理上仍然代表全中國的執念。與此類似,台灣地區民意代表林郁方在2016年11月陪同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訪問北京時表示,如果台灣方面沒有“各自表述”的空間,就無法接受“九二共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