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對“山寨文化” 不妨放眼量

http://www.CRNTT.com   2009-02-19 12:10:50  


“山寨”也是一種民意的積聚
  中評社北京2月19日訊/人民日報今天登出劉瑞生的文章--關於“山寨文化”的反思。作者認爲,“山寨”能够走多遠,走成甚麼樣,走向何方,對“山寨文化”不妨放眼量!文章内容如下: 
 
  去冬今春,中國刮起了一股“山寨風”。 “山寨”成為最流行的網絡新詞,穀歌關於“山寨”的檢索結果數量超過了3000萬條。紅火的“山寨”現象吸引著衆多海內外媒體的眼球。1月25日,新加坡《聯合早報》刊文介紹了中國邁入牛年不可不知的五大流行語,“山寨”高居榜首。

  山寨文化現象已影響到中國社會諸多方面,自然也引起了國內多方關注。熱議中既有共識,也有分歧。共識比較確定,山寨文化是一種非主流文化,基本內涵是“低成本模仿”;分歧也很鮮明,在於如何定性“非主流”、“低成本模仿”。如何看山寨,它是個好東西還是個壞東西,需要不同領域、多個層面的角度,也需要一種辯證的態度和一個發展的視野。

  近些年,我國文化的生存土壤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經濟基礎的轉型,社會結構的分化,大衆文化需求和文化自覺性也增大,文化的生長空間空前擴大,文化的多樣存在成為必然。在發展中,主流文化不斷弘揚,亦出現了一些非主流文化,以滿足部分階層、群體的需要,社會文化向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發展。從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上講,非主流文化是對主流文化的必要補充,和諧文化就是二者之間的相互包容和相互促進。

  “山寨”最早從手機開始。幾年前手機市場單一,價格高昂的幾個品牌基本為精英階層獨享,普通大衆只能望而卻步。這些年雖然品牌增多,精英們依舊買主流品牌機,價格越高越能顯身份;農民工兄弟姐妹則喜刷刷地衝向山寨機,圓了手機“夢”。據說山寨手機的總銷售量超過1億,與主流品牌手機形成了激烈的競爭之勢。

  從內涵上分析,無山寨之名卻行山寨之實的現象很多,可謂“山寨”很早就有、無處不在。關鍵是,這些山寨顛覆了主流文化嗎?以央視正牌春晚為例,資源優勢和號召力是任何草根無法比擬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與其抗衡的力量。但是,正牌春晚辦得再好,也不可能同時滿足13億多人,給他們都帶來快樂。人們雖沒看到那台被炒得很熱鬧的“山寨版春晚”,卻讀到了浙江慶元縣月山村一台演了29年的“山寨春晚”。據說從1981年以來,每年大年三十,村民們都自導自演一部“春晚”,農民版“十二樂坊”、農裝版“時裝秀”等節目讓“演員”和觀衆一同體驗并快樂著。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