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G20和中國國際戰略的再思考 | |
http://www.CRNTT.com 2009-04-07 09:32:41 |
國際空間不等於中國的實質領導權 美國在從英國手中接過領導權之後,對當時的國際金融和經濟體系進行了大力改造,使之完全符合美國的利益。並且當時美國面臨獨一無二的優越條件。 二次大戰之後,美國成為了西方的天然領導者。又加上冷戰,西方世界需要美國來領導西方世界和前蘇聯陣營競爭。這些都為美國改制國際體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同時,美國通過這一機制要麼聚財,通過各種方式從全世界轉移財富,要麼向其他國家轉嫁負擔。就是說,美國建立的國際金融和經濟體制是美國長期占據領導世界權的最重要機制。其他西方國家則是“搭便車”,也從這一體制中獲得不少利益。最吃虧的當然是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不發達國家。 如上所說,儘管中國不滿現存體系,但並沒有要推翻現存體系。建立一個非西方主導的新國際秩序過於理想,並且即使能夠實現,代價也會非常高。 無論是中國的實力還是中國領導層所堅持的“和平崛起”或“和平發展”的信條,都不容許中國另建體系。自鄧小平以來,中國的選擇是接納現存體系,並改革自身和國際接軌。 這就決定了中國的唯一選擇就是利用現存體系,一步一步往上爬。但是因為美國和西方是體系的建立者和主導者,中國改變不了受支配的地位。 這是國際政治的現實面。因為這種局面不易輕易改變,就要求中國反思和重新考量和現存國際體系之間的關係。這不是說,中國可以脫離現存體系,或者另立體系,而是說中國要考量其政策重點到底在哪裡?是在國際層面,還是在區域層面,還是在自身的制度建設。 在國際層面,如果中國樂意,的確有很多的責任空間。例如西方世界一直要求中國開放自己的貨幣匯率並向IMF注入更多的資金。這種要求也會來自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但是,這種國際空間並不意味著中國能夠得到具有實質性的領導權。 沒必要作過度的國際承諾 從長遠來看,如何在不回避國際責任的同時來獲得真正有意義的國際領導權,並且是可持續的領導權?中國所能選擇的就是分權。因為全球化,各國需要一個國際秩序,但這個秩序的權力必須是有限的。 現存秩序是美國西方建立和維持的,也是由這些大國所操縱的。這對很多國家非常不利。IMF既沒有做到國際監管的作用,更沒有做到幫助窮國的責任。在這樣的情況下,要產生監督國際組織的權力純屬天方夜譚。 分權就是要把國際權力分散到各個區域。在經濟全球化的同時,經濟的區域化也有更具實質性的發展。這就為區域貨幣的產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在亞洲,產生一種區域貨幣的呼聲已有多年,但因為政治原因,這種貨幣還是渺茫。但現實地說,在主權國家時代,一種超主權的貨幣即使產生了也不會有很大的效果。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