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追求V形復蘇 會否導致經濟震蕩

http://www.CRNTT.com   2009-06-10 10:34:16  


中國將呈現V形還是W形復蘇,取決於經濟政策組合效應。
  中評社北京6月10日訊/國內經濟是否已出現了復蘇苗頭,無疑是當前的一個熱點話題。對此,一種觀點認為,在政府經濟刺激計劃的推動下,各種經濟指標顯示,中國經濟已經走出低穀、開始回暖;另一種觀點認為,如果沒有經濟轉型,強求經濟的“V”形復蘇反而會導致經濟的反覆和震蕩。 

  解放日報發表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教授文章表示,判斷經濟復蘇的一個基本問題是:經濟的回暖是來自於實際需求,還是來自於財政擴張政策帶來的銀行信貸增加?這可以從對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現狀的分析中找到答案。 

  首先,國內消費波動比預期要小。工業產量的波動,是總需求變化的直接反映。國內消費是任何一個經濟體最主要的需求。例如,在中國,過去5年間,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約40%。一般而言,非耐用消費品是順經濟周期的,消費較產量波動要小,比經濟周期略微超前,它的上升或下降先於產量的上升或下降;耐用消費品的消費和投資也是順周期的,但比產量的波動更急劇,耐用消費品的變動是先行於周期的,投資則往往是在產量變化之後再上升。今年1月至3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939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5月1日至3日的節假日消費也出現了增長趨勢。這些表明,居民的日常生活并沒有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就耐用消費品消費傾向而言,今年3月,中國汽車銷售110萬輛,創出歷史新高;4月,汽車銷售達到115.31萬輛,環比增長3.91%。可見,國內消費的波動比預期的要小,實際需求是支撑經濟復蘇的最強勁力量。 

  其次,出口貿易下降帶來的負面影響在逐漸減弱。在出口導向戰略的指引下,中國工業經濟呈現出高外向度特征。過去6個月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下行壓力,主要來自於出口部門。2008年9月,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使中國出口貿易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急劇下降。2008年10月-2009年3月,中國進出口貿易連續6個月出現環比下降:出口貿易額從2008年9月的1363.48億美元減少到2009年3月的902.91億美元,同期進口貿易額從1069億美元減少到717.29億美元。今年4月,則出現了一個變化的跡象:出口貿易額為919.31億美元,比3月增長了1.82%;進口額為788億美元,比3月增長了9.86%。 

  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短期緊縮,是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尤其是美國、歐盟、日本等工業發達經濟體進入嚴重衰退的實際體現。今年4月中國進出口額出現增長的原因,則是由於隨著工業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率下降逐漸接近底部,是環比增長率下降的趨緩與市場信心的恢複,對消費的需求也將開始進入正常態勢。當然,當前工業發達國家經濟仍然處在緊縮階段,其短期內仍難以走出這一輪經濟衰退,因此,依靠外部需求增長實現中國經濟復蘇的可能性并不大。 

  文章認為,對於中國經濟運行不必過度悲觀。分析也表明,中國經濟復蘇的推動力量主要來自國內,尤其是國內需求。要調動這一推動力量,應依靠兩股政策力量的共同作用。一是以財政刺激計劃來擴大投資。當需求下降速度過快,產量進一步減少時,可行的政策就是增加投資,以作為緩衝器來吸收部分產量的下降。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特征的財政刺激計劃,對於鋼鐵等原材料和機電產品的需求增加具有明顯作用。二是以城市化政策來擴大消費基礎。在中國的出口結構中,紡織、服裝、鞋帽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家用電器,仍然占有較高的比重。除財政刺激方案之外,還應制定可以擴大消費基礎的新經濟政策,來對衝出口下降帶來的巨大衝擊,使一般消費品工業能够渡過這一危機。這包括,加快城市化以增加城市居民的數量,形成對一般消費商品的購買力。城市居民數量的增加,能够彌補因出口下降導致的國內工業生產能力過剩,也是現階段中國經濟復蘇的新支撑力量,以及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市場力量。 

  文章指出,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任務。從根本上說,它是隨著人均收入的逐年上升而出現的。只有消費結構的改變,才會有產業結構改變的根本動力基礎。緩解短期總需求下降壓力的應對之策,是迅速形成新的需求基礎。只有這樣,才可能推動下一步的產業結構調整。因此,2009年-2010年,中國經濟所面臨的最迫切任務,是創造總需求,改善總供給,以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 

  中國將呈現“V”形還是“W”形的經濟復蘇路徑,將取決於經濟政策的組合效應。僅僅依靠財政刺激計劃,就可能出現經濟復蘇的“W”形震蕩。這是因為,經濟復蘇的需求基礎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擴大。組合政策則可以持續擴大需求基礎,為中國工業生產能力創造一個需求不斷旺盛的市場。這不僅能够彌補出口增長率下降帶來的過剩產能,而且會創造更大的需求,并實現中國外向型經濟模式向內需主導型模式的轉變。 

  文章最後說,中國經濟仍處在高增長階段,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因素,如工業化和城市化也將長期支撑經濟的平穩和持續發展。因此,我們應當傳播嚴謹的樂觀主義,而不是簡單地將中國的經濟復蘇路徑歸結為“W”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