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蘇聯為何屠殺2萬波蘭精英?

http://www.CRNTT.com   2010-04-14 14:17:09  


 
  新的使用辦法規定的對戰俘待遇雖比以前有所改善,但仍未從根本上解決戰俘的地位問題,也就是說,這些人仍然是失去自由的被強制從事勞動的勞動力。同時,新的待遇從規定到落實,還有一個依責任心大小和檢查督促機制是否完備而決定其長短的過程。戰俘們在自己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且又得不到令他們滿意的解釋的情況下,怠工、以各種借口曠工甚至逃跑,就成了他們普遍使用的抵制手段。在扎波羅熱州勞動的戰俘,每天有將近100人因各種原因不出工,出工的戰俘中怠工、酗酒現象普遍,以致有時一天的計件工資高的達30~40盧布,低的只有23戈比。另外還有3名戰俘逃跑。

  當內務人民委員部派來特種部隊加強看管並逮捕了16名被認為是怠工煽動和組織者的戰俘後,激起了戰俘們更強烈的抵觸情緒,1940年1月下旬,這里的1570名戰俘中每天出工的不超過370人;還有不少戰俘宣布絕食。他們最主要的要求就是放他們回家。

  1939年12月20日,在斯大林州“尼科波爾錳礦”和“十月礦務”托拉斯勞動的戰俘舉行罷工和絕食,而且愈演愈烈,直到驚動了貝利亞。他於12月31日特地命令戰俘管理局第一處(特工處)處長季什科夫,會同內務人民委員部經濟管理總局特派員和內務人民委員部斯大林州局局長,對在當地各企業勞動的戰俘“大量不出工的情況”和“逃跑事件”,進行調查和偵察。

   1940年1月3日,戰俘管理局副局長霍赫洛夫就此事寫了專門報告,在他列舉的上述兩個企業戰俘罷工和絕食的原因里,有一點是相同的,即戰俘們要求與大多數被俘士兵一樣釋放他們回家。

  霍赫洛夫報告,對反抗的戰俘採取了強制性措施,“減少食物,剝奪通信權利”;並“將250名破壞生產分子除名,送往奧斯塔什科夫戰俘營”;對“老實幹活的戰俘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另一方面,內務人民委員部和黑色冶金工業人民委員部於2月7日再次簽訂了新的使用戰俘協定,減少了使用人數,並把使用的戰俘分成兩類:對其中一類明確規定實行工資制,每天的最低工資也比10月14日的規定提高了2盧布;戰俘營對戰俘的生活和傷病治療也明確了相應的保障。

  這部分在勞動營里的戰俘,在蘇德戰爭爆發後,成了在蘇聯領土上組建的波蘭軍隊的主要兵源。

蘇聯對所占波蘭領土的處理 

  隨著蘇德兩國在波蘭軍事行動接近尾聲,蘇聯對所占領土的處理馬上開始了。這種處理的第一步,是與德國進一步確定了雙方在“原波蘭領土”上占有的地區。

  在1939年8月23日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秘密附加議定書中,蘇德雖然劃定了在波蘭的勢力範圍,但在是否還要維持一個獨立的波蘭國家以及它的邊界如何劃定上,並沒有最後敲定,而“只能在進一步的政治發展過程中才能確定”。蘇聯的出兵以及波蘭在蘇德兩國的合擊之下迅速崩潰,使這個問題上的“政治發展”出現了重大變化,解決上述“遺留問題”日益迫切地擺在了蘇德兩國領導人面前。

  9月19日,莫洛托夫以斯大林的名義表示,蘇聯放棄讓“波蘭剩留部分獨立存在”的主張,同意由蘇德兩國沿皮薩河—納雷夫河—維斯杜拉河—桑河一線分割波蘭。

  舒倫堡在向里賓特洛甫匯報時認為,蘇聯的主張“完全符合德國的觀點”。

  但德國領導人希望能得到的多一些,利沃夫附近的油田和利沃夫—切爾諾夫策的鐵路以及立陶宛,都是日後進攻波羅的海地區和蘇聯所必需的。里賓特洛甫還要求把桑河上游和奧古斯圖夫及其森林劃歸德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